永續學院|洞察觀點|賦予土地新生命:破解農業轉型的三大迷思

 

洞察觀點

 

賦予土地新生命:破解農業轉型的三大迷思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9/09)    《永續學院編輯室》

一塊「會思考的土地」,它不再只是乘載萬物的,一片無聲無盡的深褐色,而是會對乾渴、不適提出嚴正抗議的有機體。某種程度,當人們協助土壤感知、對話、甚至賦予它自動補充水分的能力,土地就不應被視為無生命的載體。智慧轉型能賦予土地回饋力,引領農業走向真正的自動化,但它的代價一定昂貴嗎?也許不是。本文將以農業現場為例,逐步為你拆解企業智慧轉型常見的三大迷思。


迷思一   智慧轉型一定要花大錢嗎?

挑戰印象:轉型需要昂貴的全自動溫室或機器人,讓小農望之卻步。

破解迷思:土地只要低成本的「感測器」,就能瞬間開眼。在桃園農業改良場的試驗溫室中,智慧灌溉控制器搭配環境感測器,一組僅需約 新台幣4,000到7,000 元。農民就可以從遠端監控土壤的濕度與溫度,系統會自動灌溉與環控,即使斷網,也能依據預設模式持續運作。這套設備成本友善,破解了智慧轉型的金錢迷思。

對企業來說:真正關鍵不是投資金額多寡,而是在找到「最痛的關鍵」,然後逐步導入貼近需求、且能落地的小工具。


迷思二   我不懂科技,學不來吧?

挑戰印象:科技門檻很高,許多農人擔心自己或家人「不會用」。

破解迷思:轉型途徑很多,而淡化現有作業流程中的「苦點」,才是最甜蜜的升級方式。就從台灣農業案例來看,傳統茶葉採收機其實只要搭配感測器與簡單的工業電腦,就能記錄作業路徑、時間、產量。這對茶農來說,操作模式並沒有發生改變,只要「會開機」就能上手。這種「人機協作」模式,不是要淘汰既有經驗,而是賦予傳統機具新的「大腦」。

對企業來說,挑選與符合員工習慣的工具,而不是一味引進先進、複雜的新系統,會更容易轉型成功。比起昂貴大平台,一個熟悉的LINE機器人、一個簡易的平板介面,反而能讓團隊快速融入,並建立新的工作習慣。

科技解放身體與腦力的束縛,圖畫來源:ChatGPT 以文生圖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智慧轉型破解迷思中小企業數位工具人機協作痛點導向AI應用營運升級永續經營轉型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