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新興科技驅動之農業關鍵應用模式探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新興科技驅動之農業關鍵應用模式探析

李楓蕙(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9/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9期》

在氣候變遷與勞動人口減少的雙重壓力下,農業轉型已成全球重要課題。新興科技如ICT、IoT、AI等快速發展,雖為智慧農業注入新動能,卻仍面臨應用模式分散、難以落地等挑戰。本文從技術特性出發,建立「資訊層-分析層-執行層」的三層應用架構,並歸納出資訊收集、分析預測等五類關鍵應用模式,期能協助技術供應者與政策制定者更有效規劃農業科技布局,推動農業邁向智慧化與永續經營。

 

在數位轉型浪潮下,農業正經歷一場創新性轉變。過去,農業常被視為科技導入相對緩慢的傳統產業,然而近十年來,其結構已出現明顯改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全球正面臨氣候變遷加劇、農業勞動人口持續減少,以及糧食安全日益嚴峻等多重挑戰,使農業轉型成為各國政策制定的優先事項。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進一步指出,新興科技的跨域應用已成為推動農業轉型的關鍵動力。特別是以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為代表的技術群組,正深刻改變農業的應用思維與生產模式(FAO, 2022; OECD, 2019; Wolfert et al., 2017)。

當前智慧農業研究多以「應用場域」作為分類依據,如作物種植、漁畜牧管理、水資源控管等領域導向的分析(Kamilaris et al., 2017; Sishodia et al., 2020),儘管此類研究有助於理解技術投入的現況,卻難以從技術特性本身的驅動了解,以及產生全新的應用類型。

有鑑於此,本文藉由「技術特性的應用分類法」,建立不依賴特定產業個案或單一場域限制的農業智慧化應用架構,從技術特性出發,以資通訊技術、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為核心,深入分析其如何構成五類主要農業應用模式,並提出「資訊層―分析層―執行層」的結構模型。

前述分類方法具有三重關鍵目的:(1)提升科技導入農業過程的系統性與前瞻性規劃能力;(2)協助技術提供者適度對應其產品的應用層次與整合需求;(3)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模組化的推動策略目標與理論依據,期能為智慧農業的政策推動與技術規劃提供理論基礎與有效的溝通語言,進而促進農業產業的智慧升級與永續發展。

智慧農業農業關鍵應用模式農業物聯網農業AI技術特性分析農業應用潛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