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專利視野看台灣智慧農業科技轉型與出口新局
廖茹(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9/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9期》
台灣農業科技自1950年導入機械化以來,已由仰賴進口走向自主研發,並在自動化與智慧化中展現創新能量。於2016年政府推動智慧農業計畫,強化感測、AI及資料分析應用,重視成果商品化與國際連結。當前全球農食科技投資趨勢與專利競爭加速,專利不僅是技術保護,更是投資評估與市場布局的重要憑證,台灣農企業與學研單位若能善用專利合作條約,輔導與在地專利代理體系,將有助加速技術商品化並擴大全球影響力。
台灣農業科技發展,與農漁畜領域關聯之生物技術蓬勃發展,亦與農業機械化、自動化乃至智慧化技術息息相關。自1954年政府推動農業機械化以來,已從仰賴進口與仿製到國內廠商自主開發,逐步展現產業創新能量。為提升農業競爭力,於2016年投入智慧農業相關計畫,進行感測技術、辨識技術及通訊技術等研發,涵蓋資料分析、決策支援及遠端控制等面向,並推動智慧農業生態系與科技服務體系,除重視技術商品化發展,同步強調技術成果與國際市場連結,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如何進行專利布局、開創出口新局,更顯重要。
本文將概覽國際專利制度,剖析全球農業科技投資動態、近20年農食科技專利布局概況及重要市場專利布局情形,並探討台灣智慧農業科技的出口機會與專利策略,期為我國農業科技業者在布局國際市場時,提供新思路與行動指引。
概覽國際專利制度、保護標的、審查方式與特性
智慧財產權包含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祕密四大領域,此外,在特定國家或國際組織,亦設有植物相關專利制度,如植物品種權或植物發明專利,作為對植物育種及創新成果的保護機制。其中,專利制度進一步區分為發明專利、新型專利及設計專利,三者在申請門檻、審查方式及保護標的上皆有所不同(表1)。
農業科技、專利制度、投資趨勢、專利布局、國際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