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估碳」走向「算碳」,人工盤查將被淘汰,數位碳管理系統成為唯一出路。能率先導入D-MRV數位監測與AI預測架構者,將在綠色供應鏈中取得主導權,化碳為競爭力。
11月6日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張建一院長率領各領域專家,深入探討2026年經濟情勢,並就我國製造業、服務業、不動產業等產業景氣動向提出精闢見解與解析,誠摯邀請各界先進撥冗蒞臨,共襄盛舉。
《台經月刊》第四季聚焦「新憑證制度、APEC及台灣的轉型」,從歐盟低碳氫,到APEC數位與永續倡議,台灣正為2050淨零目標尋找橋接機制,開啟能源與數位融合的政策新篇章。
生物多樣性正成為企業永續與金融市場焦點,從TNFD、SBTN到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企業若將自然資本納入決策與風險管理,不僅強化韌性,更開啟永續金融與生態共榮的新格局。
國內中小企業因歐盟CBAM政策面臨出口挑戰,但這卻是從碳盤查與製程減碳中找到轉機,成功將低碳產品轉化為競爭優勢的機會。碳關稅不僅是威脅,也是開創新市場的新契機。
科研突破若能與企業結合,便不只是技術,而是下一波市場紅利:低碳材料、循環時尚、智慧醫療與綠能管理,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現在切入,將是投資者與企業搶占先機的最佳時刻。
4G靠影音與智慧手機掀起普及浪潮,5G若缺乏相同等級的殺手級應用,仍將步履蹣跚;真正的戰場在B2B,醫療、製造與交通專網成為關鍵舞台,而6G則考驗企業快與穩的布局抉擇。
從智慧醫療、製造自動化到農食檢測、太空科技與AI創新,科研產業化平台正引領技術落地與商轉。這不只是科研突破,更是企業掌握新商機、投資未來藍海的最佳契機。
低碳氫要真正具減碳效益,關鍵在建立可追溯、可驗證的碳排盤查制度。建議台灣採「分階段推進」模式,初期聚焦國內可控範圍,逐步擴展至完整生命週期,以銜接美歐日氫能標準。
比較歐盟等地在再生能源製氫之鏈結機制,顯示能源轉換與憑證註銷制度可確保環境價值的真實與唯一性。台灣若導入同樣架構,可建立透明可信的低碳氫市場,有效提升國際競爭力。
活動日期:2025/11/06~2025/11/0611月6日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張建一院長率領各領域專家,深入探討2026年經濟情勢,並就我國製造業、服務業、不動產業等產業景氣動向提出精闢見解與解析,誠摯邀請各界先進撥冗蒞臨,共襄盛舉。
碳關稅將對特定產業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了解國際碳關稅發展情況,制訂因應策略至關重要,本集《台經觀點》將帶領觀眾了解國際碳關稅情況,並給予企業因應碳關稅的建議。
全球的綠色競賽已經開打!從能源轉型到碳權制度,世界各國正掀起一場「零碳實力戰」。企業力拚減碳轉型、國家承諾淨零未來,但真正的勝負關鍵,其實藏在「制度設計」裡。
高碳產業也能翻轉!台塑長期投入百億推動太陽能與儲能,如今已能自給自足供應行政用電,更結合循環經濟行動,讓永續從口號落實為日常,展現產業轉型的決心與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