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暫扣令敲響警鐘 人權合規從CSR選項變成市場進入關卡(上集)
副研究員王偉鴻 (2025/11/26) 《永續學院編輯室》
2025年9月,美國海關CBP對台灣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發布暫扣令(WRO)導致美國出貨全面中斷,預估年營收損失達4-5%,金額高達9,200萬美元。此案的重要性是台灣製造業首次因強迫勞動指控面臨實質貿易制裁,也凸顯全球供應鏈治理已進入人權合規的新時代。
本文將討論一個關鍵法律困境:企業完全遵循國內法規,為何仍遭國際市場排除?核心爭議聚焦於移工招聘費用結構,越南移工需支付5,500-6,700美元仲介費用,雖符合台灣現行法制,卻違反國際勞工組織(ILO)對「債務束縛」的認定標準。
本文將解說美國海關CBP的執法邏輯、國內法與國際標準的法律灰色地帶,以及美利達快速跟進的產業擴散效應。當台灣製造業雇用逾34萬名移工,此案凸顯出的結構性風險值得所有台灣的企業經營者審慎評估:人權合規已從企業社會責任(CSR)議題,轉化為市場進入的強制性門檻。
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執法行動
2025年9月24日一份來自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的暫扣令(WRO),讓台灣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的美國出貨全面停擺。這不是產品品質問題,也不是貿易爭議,而是一個過去台灣企業較少面對的指控:強迫勞動(Forced Labor)。對許多台灣企業主而言,這個詞彙似乎遙遠而陌生,但巨大案的爆發將正式宣告全球供應鏈的人權合規已從道德呼籲,轉化為實質的貿易壁壘。
這起案件的震撼不僅在於巨大是台灣製造業的標竿企業,更在於它凸顯出一個殘酷現實:即使企業完全遵守台灣法律,仍可能因不符合國際人權標準而被拒於美國市場門外。
美國海關CBP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11項強迫勞動指標進行審查,發現巨大案涉及五項違規:債務束縛(Debt Bondage)、濫用脆弱性(Abuse of Vulnerability)、虐待工作和生活條件、扣留工資及過度加班。其中最核心的爭議點,就是移工支付的高額招聘費用所形成的「債務陷阱」。
舉例來說,一位越南移工為來台工作,可能需要向母國仲介支付5,500至6,700美元的招聘費用,這相當於他在越南2.5至3年的最低工資收入。許多工人必須借貸或抵押家鄉土地才能籌措這筆費用,來台後還需每月向台灣仲介支付服務費,進一步加重債務負擔。這種「先付費才能工作」的模式,在台灣法律框架下或許合法,但在國際人權標準中,卻被視為典型的強迫勞動指標,因為沉重的債務會讓工人即使面對不合理待遇,也不敢離職或申訴。
產業擴散效應 美利達的快速跟進
巨大案發生後僅兩週,台灣另一家自行車大廠美利達(Merida)立即宣布跟進實施「零招聘費政策」,並承諾在2025年10月25日前完成對現有移工過去招聘費用的全額補償。這個迅速反應並非巧合,而是產業界意識到:巨大案並不是特例,而是整個台灣製造業當前共同面臨的結構性風險。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目前約有53萬名移工,其中製造業就業人數約佔64%(約53萬人)。如果美國CBP決定擴大執法範圍,參照巨大案的標準對其他企業進行審查,潛在受影響的企業數量將相當龐大。這不再是單一企業的危機處理問題,而是整個「Made in Taiwan」品牌信譽的系統性挑戰。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獲得 ❤️
巨大暫扣令、市場進入關卡、強迫勞動、債務束縛、企業社會責任、人權合規、美國海關CBP、零招聘費、追溯性補償、舉證責任倒置、貿易制裁、供應鏈合規、移工招聘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