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智慧農業大未來——農業科技的三種商業模式

 

洞察觀點

 

智慧農業大未來——農業科技的三種商業模式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9/18)    《永續學院編輯室》

 
 重點摘要  

📌 智慧化普及,卻仍受數位落差限制    雖然滲透率持續提升,但多數中高齡農民尚未採用智慧農業相關技術,轉型潛力仍待全面釋放。
📌 從生產到經營,科技重塑農民角色    AI與數據工具讓農民不只種田,更能掌握市場時機,轉型為具經營思維的新世代農業經營者。
📌 三大商模登場,開啟農業投資藍海   訂閱、平台與加值服務模式並行,正為智慧農業注入資本想像,也為台灣搶占國際市場鋪路。


智慧農業現況   數位轉型仍有落差
設備普及卻卡在數位落差,智慧農業的潛力正等待被全面解放

無人溫室與農場,已成為台灣農業智慧化的寫照。根據農業部2023年調查,農漁畜領域智慧化設備普及率已經達到21.73%,數位銷售額上升至總營收的 26.5%。但是另一方面,仍有超過五成農民,尚未採用智慧科技,而數位能力不足是主因。台灣農業人口結構以中高齡為主,接收新技術需要有足夠的誘因。這也暗示,台灣的智慧農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等待農業及科技業者相互激盪。本文將帶著讀者一探台灣智慧農業的現狀,以及科技提供者為推廣智慧農業所發展出的新商業模式是如何解決不同農業規模的需求。
 

從生產者到經營者   智慧科技的轉型力量
智慧科技不只是種田利器,更是農民轉型為經營者的決策中樞

台灣有許多蘭花園區利用智慧科技,精準的調控網室內的溫、濕度,在缺乏日照的冬季採用智慧補光系統,有效的穩定花卉的質量。AI也透過多年累積的數據,準確預測開花時間,農民便能配合國際市場的檔期,提前規劃訂單。智慧科技的應用,使農民與自然氣候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走向「整合型服務」的農業科技業者,已不再只是單純的銷售設備,而是提供數據分析、雲端決策與市場對接。安吉氣象的「天氣探長」平台,目前有超過300座農場在使用,幫助農民減低氣候風險。凌聚農業的「智耕雲」將作物產量預測的準確率提升15至20%。這些例子顯示出,農業科技本身也在轉型,它們已從有形的工具的供應者,搖身一變成為經營決策的「第二大腦」。

對農民而言,智慧轉型是一種身份的變換:從單純的「生產者」到具有市場敏銳度與經營思維的「農業經營者」;不僅是提升產值,也能在競爭中找到新定位。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智慧農業數位落差農業科技訂閱制平台加值服務數據決策農業經營者農業場域ICT整合出口藍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