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美國「原產地規則」如何秒殺「洗產地」騙術,台灣企業不可不知的合規紅線(上集)
副研究員王偉鴻 (2025/08/15) 《永續學院編輯室》

今年五月一則看似不起眼的美國海關調查,正為台灣出口業者敲響警鐘。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針對一批從台灣轉運的木製櫥櫃展開調查,懷疑其真正產地是中國,目的是為了規避美國對中國商品高達51%的懲罰性關稅。這起案件凸顯一個嚴峻的現實: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下,美國川普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道,打擊俗稱的「洗產地」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將中國製造的產品運至第三地,更換標籤或進行微不足道的加工,再冒充為該地產品出口至美國。對台灣企業而言,這不僅是關稅成本問題,更是一場攸關商譽與生存的法律風險風暴。
揭開「中國製造→台灣過水→美國進口」的洗產地手法
本案涉及一個典型的三方轉運的洗產地行為:中國製造商→台灣中間商Ascencion Y.S. Int Co., Ltd.→美國進口商Island Home Building Materials, Inc.。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出口商Ascencion於2020年9月成立,恰好是在中國木製櫥櫃和梳妝台面臨反傾銷稅/反補貼稅實施後數月。台灣出口商Ascencion被美國海關CBP查到,協助將中國原產的木製櫥櫃偽裝為台灣原產地,作為中介將中國商品經台灣轉運至美國,甚至還提供提供虛假的台灣原產地證明文件。

這場風暴的核心法律概念是,美國海關判斷產品國籍的標準,並不是看它最後從哪個港口出發,而是它是否在某個國家經歷「實質性轉變」(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這是一個法律專業術語,意思是指產品必須經過足夠的加工或製造程序,使其名稱、特性或用途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舉例來說,將中國生產的餅乾運到台灣,僅僅是更換一個精美的包裝盒,並不能將餅乾變成「台灣製造」。然而,許多廠商卻誤以為只要取得台灣的產地證明文件,就能高枕無憂。在當前川普政府強硬的執法框架下,這種想法極其危險,美國海關會透過《執行與保護法案》(EAPA)等工具,深入稽核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洗產地、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原產地認定、美國海關(CBP)、實質性轉變(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供應鏈合規 (Supply Chain Compliance)、懲罰性關稅、中美貿易戰、美國虛假申報法案(False Claims Act,FCA)、執行與保護法案(Enforce and Protect Act,EAPA)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