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碳關稅挑戰到低碳商機:一家螺絲廠的突圍之路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10/08) 《永續學院編輯室》

一封來自歐洲的採購通知信......
在台南仁德的一家中型螺絲工廠裡,老闆林桑正看著來自歐洲客戶的郵件,神情凝重。信上寫著:「自2026年起,出口至歐盟的螺絲產品均須提供碳足跡數據,否則將依照歐盟官方預設值計算碳關稅。」 這看似一封普通的Procurement Notice,卻像一記重拳打在林桑心上。
對這家擁有三十年歷史的傳統製造廠而言,歐洲市場的訂單占比高達四成。若被迫採用碳關稅「預設值」,產品將瞬間失去價格競爭力。他清楚意識到,這不只是單一客戶的要求,而是一場全球貿易規則的翻轉!
CBAM:一堵看不見的關稅高牆
林桑花了一整天追問顧問與協會,才逐漸拼湊出全貌。原來,歐盟早在 2023 年 10 月就推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進入過渡期。這個階段只需要申報產品的碳排放數據,但是從 2026 年起,進口商就必須繳交與歐盟境內企業相同的碳成本。
CBAM的邏輯很清楚:防止「碳洩漏」。歐盟境內的企業已經承擔了高額碳費,若進口商品不需要計算碳成本,等於變相的鼓勵企業外移,競爭上很不公平。於是,歐盟直接要求所有進口產品「補齊差額」。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股潮流正在擴散。英國已宣布 2027 年跟進,美國國會討論中的《外國污染費法案》亦蠢蠢欲動,加拿大、澳洲也在研擬相關辦法。林桑心想:「這不是一時的政策,而是新常態。」
重點摘要
啟示一:數據為本 沒有完成碳盤查,企業只能以歐盟「預設值」課稅,等同拱手讓出成本優勢。數據不只是報表,更是生存與競爭力的根基。
啟示二:減碳投資 製程改善與綠電採購雖帶來財務壓力,但卻是確保市場續航的必要投資。短期付出,換來的是長期利潤與穩固客戶關係。
啟示三:轉危為機 當低碳產品逐漸成為國際採購門檻,誰能先行,誰就能建立新標準。危機背後藏著市場紅利,唯有率先布局者能掌握話語權。

第一反應:搬廠就可以解決?
林桑很快就召集顧問及幹部開會。有人建議把部分產線轉移到東南亞,畢竟當地碳規範寬鬆。然而,顧問的一句話澆熄了幻想:「CBAM是針對進口到歐盟的商品,無論在哪裡生產,都得繳。」 這意味著,轉移產地並不能逃避碳關稅。
大家終於明白了,問題不是工廠在哪,而在於產品本身的「碳含量」。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碳邊境調整機制、碳盤查、低碳產品、碳足跡驗證、歐盟貿易規則、綠電採購、製程改善、碳關稅壓力、綠色競爭力、台灣中小製造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