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發展趨勢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發展趨勢

陳又瑄(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恩仲(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10/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10期》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識,各國紛紛推動碳管制政策以引導產業減碳,但也衍生「碳洩漏」問題。為此,歐盟率先推出全球首創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不僅展現歐盟在氣候治理的決心,也驅動第三國出口商採取減碳措施,促使全球供應鏈逐步轉向低碳化。隨著歐盟CBAM推進,英國已啟動立法,美國則以保護產業為導向,模式各異。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經濟體,唯有強化碳管理能力、完善產品碳足跡數據,方能在國際綠色貿易競爭中維持優勢。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相繼實施國內碳管制政策,以引導產業減碳。然而,當企業須承擔額外碳成本時,往往傾向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以規避減碳責任。為有效抑制此行為,針對高碳排產業及其產品依碳含量課徵關稅,遂成為要求全球供應鏈共同承擔減碳責任並落實氣候治理的重要政策手段。

在此國際趨勢下,歐盟率先推出全球首創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開啟全球貿易與碳定價交錯的新局面。此舉不僅展現了歐盟在氣候政策上的高度承諾,也促使國際社會更加關注碳定價機制的發展。隨之而來,諸多主要以高碳排產業為製造重點的經濟體也陸續展開行動,研擬類似的碳邊境措施,以因應未來低碳經濟下的國際競爭。作為首個實施CBAM地區,歐盟的制度設計已成為國際重要的參考範例。本文將首先介紹歐盟CBAM的運作原理,進而探討其對其他主要經濟體碳管制規範之影響,以更全面掌握全球CBAM的發展趨勢。


歐盟CBAM

歐盟作為全球首個採用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來管理碳排放的區域,自2005年起推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後,該制度便涵蓋超過一萬個能源與工業設施,包含電力、製造業及航空業,約占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40%。根據EU ETS規範,企業必須持有足夠的排放憑證,才能排放CO2、N2O、PFCs等溫室氣體,同時這些排放憑證可透過拍賣或免費配額分配取得,且憑證價格會交由市場供需決定,並遵循「汙染者付費」原則,進而激勵企業持續減少碳排放。

淨零碳排碳洩漏碳邊境調整機制低碳轉型碳定價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