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接軌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的數位碳管理策略建議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接軌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的數位碳管理策略建議

徐恩仲(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彥豪(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  (2025/10/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10期》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是迫在眉睫的數據挑戰,CBAM翻轉了過去以組織為主的碳盤查計算,改以產品為單位、由下而上的收集碳排放數據的模式;且產品碳含量計算規則須納入上游前驅物的產品碳含量,屆時受CBAM影響的不僅是單一製造商,將是整條供應鏈。我國經濟發展以出口貿易為主,在碳數據與貿易連結的時代下,企業導入數位化碳管理系統不僅是符合法規所採取的措施,更是提升營運效率、強化供應鏈韌性與開創綠色商機的關鍵。

 

碳與貿易的連結新典範

全球氣候政策正經歷史無前例的轉變,其核心特徵是從過去自願性、企業社會責任導向的報告形式,轉為強制性、與財務密切連動且實現跨境管制的貿易法規。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可謂開啟此時代的先驅,其不僅是一個目標保護歐盟境內產業免受碳洩漏影響的環境法規,更是針對跨境進口產品的碳含量徵收碳費之貿易法規。且CBAM針對產品層級碳含量計算的複雜度與高頻率申報特性,與過去企業習慣以組織為單位的年度碳盤查與永續報告的碳管理模式截然不同,導致在因應碳數據與貿易連結的全新時代顯得捉襟見肘。

本文核心在於CBAM的複雜性,包含產品層級碳排數據精細度、供應鏈追溯的深度與季度申報的頻率等要求,將導致傳統以人工作業的碳盤查作業模式難以負荷。我國經濟發展以出口貿易為主,在碳數據與貿易連結的時代下,企業導入數位化碳管理系統不僅是符合法規所採取的措施,更是提升營運效率、強化供應鏈韌性與開創綠色商機的關鍵。


CBAM所帶來的數據挑戰

(一)產品層級的碳排數據

過去當企業推動碳盤查時,多採用ISO 14064-1標準,以組織為單位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報告與驗證,因此數據主要為組織為基礎所匯整的資料,例如整廠整年度的電力、天然氣帳單等。這些數據雖足以應付年度永續報告宣告或國內碳管制措施要求,卻無法滿足CBAM的需求。

碳邊境調整機制D-MRV數位碳管理供應鏈協作碳數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