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歐盟綠色治理如何重組全球供應鏈與產業競爭新秩序
陳盈棻(台灣經濟研究院專案經理) (2025/10/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10期》
歐盟綠色治理正從經濟、法律和金融等面向,逐漸引導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革新與重組,並在此過程中重新定義產業競爭的新秩序,包含:碳排揭露成為市場進入門檻、碳成本內化重塑價格競爭力、產品環境履歷成為市場通行證,以及供應鏈盡職調查成為義務。碳管理已從單純的合規成本,轉變為企業在未來市場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是台灣產業深化供應鏈碳管理、強化數位化能力、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契機。
全球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捩點。聯合國(UN)祕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 2024年7月在紐約市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時示警:「全球暖化時代已經結束,如今已進入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的時代」。顯示氣候變遷已從環境議題轉變為人類安全與經濟穩定的危機,並改變了全球氣候治理的結構。面對這場挑戰,國際社會對淨零轉型的共識日益強化,全球監管制度也正從「自願」邁向「義務」。
2012年哥倫比亞法學教授Anu Bradford提出「布魯塞爾效應」(Brussels Effect)一詞,描述歐盟憑藉其市場規模與制度創新,讓全球企業主動追隨其標準,將其制度「外溢」成全球規範。因此,歐盟氣候行動已然提升為國際戰略,不僅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碳定價工具,更建構一套涵蓋企業治理、供應鏈責任、產品透明度的「綠色治理體系」(Green Governance Regime),並且透過「制度外溢」(Regulatory Spillover),將其內部環境治理,轉化為全球供應鏈參與的門檻及規則,進而重塑市場格局與產業競爭秩序。
這種制度驅動的治理架構,已對企業的ESG實務與供應鏈資料治理產生深遠影響,加速推動碳數據的收集與碳透明化,以應對全球客戶與資本市場日益嚴苛的永續資訊需求。台灣產業作為國際供應鏈重要一環,面對歐盟制度治理的外溢效應,已不再只是單純的合規與否,而是能否持續參與全球價值鏈、維持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課題。
本文預計從歐盟綠色治理體系的制度設計出發,探討其如何透過企業治理、供應鏈責任以及產品透明度等規範,將永續理念從法規層面落實為全球實質的市場規則。歐盟不僅藉由法規與數據治理,將永續標準輸出全球,更重新定義了國際貿易的格局,促使產業必須在碳透明化、供應鏈韌性與綠色創新之間快速調整策略。同時將進一步解析歐盟綠色治理如何引導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產業升級,並提出台灣關鍵產業未來的因應方向,以期我國產業能從被動合規轉化為全球綠色轉型的參與者。
全球永續格局、歐盟綠色治理體系、淨零轉型、供應鏈管理、產業應變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