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碳邊境調整機制對台灣產業之影響與因應策略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碳邊境調整機制對台灣產業之影響與因應策略

呂佳恩(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恩仲(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10/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10期》

歐盟CBAM已重塑全球貿易與氣候治理秩序,台灣雖啟動碳定價,但短期內仍不足以作為免除歐盟CBAM憑證購買義務的對等制度,鋼鐵與鋁業首當其衝,其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金屬扣件業將承受最大壓力。對於包括扣件業在內的出口導向產業,若要建立足以因應歐盟CBAM的能力,須從「市場制度銜接」與「產業能力建構」兩大面向同步著手。未來若能加快碳價制度深化、強化盤查與查證支援,並建立透明的低碳資訊架構,台灣產業才能穩健在新貿易秩序中立足。

 

全球氣候治理的架構於近年快速演進,氣候政策已從傳統的國內治理,逐步擴展至國際貿易規則的重塑,環境責任的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已不再侷限於國家境內的排放管制,而是進一步外溢至跨境商品流通的層面,因而使全球貿易格局大風吹。其中,歐盟所推動之《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最具代表性,為全球首見之具體實踐。

歐盟為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並確保產品的公平競爭,將「碳定價」加諸於貿易夥伴,要求進口產品揭露碳足跡,並以此為依據負擔成本,對於仰賴出口的台灣產業而言,無疑將形成深遠衝擊。


台灣扣件產業結構與歐盟CBAM構成之風險

細究台灣產品出口現況以及歐盟CBAM的六項管制產品(鋼鐵、水泥、肥料、鋁、電力、氫氣),以鋼鐵及鋁業有最大貿易額,其餘四項顯著較低,在鋼鐵及鋁的整體產業出口中,歐盟CBAM管制清單的覆蓋率超過97%,幾乎囊括所有出口品項,可看出我國鋼鐵與鋁業將承受歐盟CBAM的廣泛衝擊;而在鋼鐵中下游產品中,金屬扣件業因多為中小型企業,恐難逃成為歐盟CBAM影響的重災區。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關稅碳洩漏扣件產業鋼鐵產業碳盤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