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國際碳中和標準,清晰中小企業淨零之路
BSI 英國標準協會蒲樹盛總經理 (2025/01/16) 《TCX | 碳學堂》

台灣約有98.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合計有163.3萬家。歐盟針對進口產品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自2023年10 月開始試行,台灣中小企業首當其衝,根據《天下》去年中發布獨家調查,8成中小企業雖然備感減碳壓力,但有減碳規劃的不到2成。
從BSI針對英國當地1,000家中小企業的高階決策者進行調查並連續發行4年的「淨零氣候壓力指數報告」[1]中顯示,過往中小企業的淨零動機多基於被動,阻礙原因其中來自「成本挑戰」為首要,而2024年的研究結果則有所突破,「氣候相關風險」首次被納入組織採取主動實現淨零排放的主要驅動力。企業組織一但掌握機會運用淨零相關國際標準進行革新,降低營運風險,將自己定位在邁向淨零永續路上的同行者,未來將會是全球供應鏈中的首選合作夥伴。
2023年國際ISO組織新發布的ISO 14068-1:2023碳中和標準,明訂企業組織本身或所提供之產品的碳中和要求,它參照了英國標準協會 (BSI) 於2009年所制定的PAS 2060碳中和標準,為能接軌國際時態,2014年BSI與國內環保署共同協作,修訂新版PAS 2060標準並發布。時至今日,氣候變遷持續擴大、加劇的風險,迫使全球必需加速落實減碳,達成碳中和與淨零目標,為能於實踐目標道路上有一致共通的作法,並促進各界採取格局更廣的減碳、移除措施與碳信用額度抵換行動,ISO組織以嚴謹、穩健的架構制定了ISO 14068-1碳中和標準,企業組織遵循標準,除了可以避免漂綠,更可展現透明度與可信度。
國內中小企業應具備的溫室氣體管理思維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於2015年(COP21)通過並於2016年11月正式生效,2021年(COP26)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Glasgow Climate Pact),要求2030年相對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45%,以及世紀中達到淨零排放。國際組織合作平台Net zero tracker 統計至2024年7月,已有149國及1,177家企業宣示淨零排放目標,顯示在淨零排放議題下,中小企業想維持在全球綠色供應鏈的競爭力,氣候變遷風險和機會的全面評估勢在必行。
依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發布「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2]數據顯示,2022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63萬家占全國就業人數80%,銷售額超過28兆元,占比超過50%,於國內經濟體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已有不少企業陸續透過導入ISO標準,進行組織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量化,作為內部評估與決策之基礎。
ISO 14068-1、碳中和標準、溫室氣體管理、碳足跡、減排措施、碳額度抵換、中小企業、淨零排放、國際標準、碳中和路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