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碳定價:一次看懂企業碳治理的三種策略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3/20) 《永續學院編輯室》

全球碳定價收入在2023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企業導入內部碳定價已成為提升營運效率與應對氣候政策的關鍵策略。微軟自2012年起已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並於2019年將費率上調至每公噸碳排放15美元,涵蓋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展現企業在減碳方面的強大企圖心。聯合利華等國際企業也積極採用內部碳定價策略,強化碳管理以提升競爭力。可見得思考內部碳定價,已成為企業營運的重要課題。
什麼是內部碳定價策略?
碳定價(Carbon Pricing)是將碳排放的環境成本轉化為經濟成本,常見如碳稅或碳交易,以促使企業減少碳排放。外部碳定價通常由政府或國際市場規範,企業無法掌控。因此,為提高內部碳管理效率,企業開始使用內部碳定價(ICP)這個概念,來影響投資決策、營運模式與供應鏈策略。
碳成本內部化是企業透過內部碳定價(如影子價格、內部碳費),為每公噸碳排放設定價格,讓部門或供應鏈支付「碳費」,以誘導減碳行動。這樣一來,企業能藉由低碳技術的強化,提前對碳稅與碳交易機制做出回應,減少未來政策帶來的財務風險,同時提升減碳效益與競爭力。

內部碳定價是將碳成本內部化以應對外部碳費的一種方式,圖片來源:ChatGPT
內部碳定價、影子價格、內部碳費、隱含價格、減碳策略、企業競爭力、碳管理、碳稅政策、供應鏈減碳、低碳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