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從減碳中獲利,自願性碳市場攻略三步驟

 

洞察觀點

 

從減碳中獲利,自願性碳市場攻略三步驟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3/05)    《永續學院編輯室》


台灣碳交易上路,中小企業該緊張嗎?
2024是台灣碳交易元年,碳交所(TCX)正式啟動。第一批碳權上架6,080噸,每噸價格在新台幣2,500至4,000元之間,也就是說,開張營業的交易總值最多也就2,500萬。碳排、碳稅、碳費……這些年吵得震天價響,怎麼開市卻未見交易熱絡?
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因為碳費沒有真正開徵(收),所以企業減排壓力其實不大。另一方面,碳盤查資訊也不透明,市場流動性不足,所以大家都在觀望。但別高興得太早,政府已祭出總量管制,碳費開徵就在眉睫,而大企業首當其衝,無不對供應鏈提出減碳要求。部分中小企業也已經感受壓力,若再不動起來,就會面臨到成本上升,甚至解除合作的威脅。
所以現在搞懂碳市場正是時候,從內部減碳做起,只要三個步驟就搞定,別等規則變硬才後悔!


碳市場崛起是你的機會而非挑戰
近年來,減碳乃全球大勢之所趨,各國政府和企業紛紛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碳交易市場」逐漸成為推進企業減碳的重要工具。碳交易分為強制性與自願性兩種市場。顧名思義,強制性市場由政府規範,企業若碳排超過標準,就必需購買碳權彌補;反之,如果能低於標準,則可以出售多餘額度,形成市場交易的動力。相比之下,自願性碳市場則允許企業自主購買碳信用,來抵消生產過程的碳排放,以提升環保形象並展現社會責任。這對於資源有限、但希望參與淨零轉型的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為什麼我應該關注自願性碳市場?
對中小企業而言,參與自願性碳市場不僅是環保行動,更是一種提升競爭力的策略。以下幾點可說明其重要性:
(1)國際供應鏈壓力
隨著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國際貿易與投資的一種衡量標準,許多巨型企業,如Apple、Google、Tesla等,開始要求旗下配合的供應商,都必須符合碳中和標準。這意味著,未來沒有減碳行動的企業,勢必將喪失訂單,甚至被市場淘汰。
(2)品牌價值與消費者信任
當代消費意識,在實用價值外更多了對環境永續的追求。根據市場研究,支持企業環保的消費者比例逐年上升,且品牌的減碳承諾已成為購買決策中的要項。中小企業透過自願性碳市場展現環保承諾,不但可以吸引消費者,也能強化品牌信譽,甚至吸引ESG投資基金的青睞。
(3)政策趨勢與未來法規影響
雖然目前自願性碳市場並未受到政府強制規範,但未來法規方向可能趨向嚴格。歐盟已經開始討論將自願性碳市場納入更嚴格的審查機制,而我國也正逐步推動碳費徵收機制。中小企業提早參與碳交易市場,未來將更能適應法規的變化,減少潛在風險。

碳交易市場碳信用自願性市場ESG投資供應鏈減碳碳中和策略品牌競爭力環保法規減碳風險企業永續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