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農業科技好用還不夠,多久回本才是決定因素

 

洞察觀點

 

農業科技好用還不夠,多久回本才是決定因素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9/25)    《永續學院編輯室》

 

在農田裡談智慧科技,還是讓人難以想像。無人機低空盤旋、感測器隱身田埂,不再需要彎腰巡田,手機就能告訴農民該澆多少水、該補多少肥......甚至連澆水、施肥也都自動化了,農業現場說明了一場關於人類生計的革命已經悄然展開。但既是革命,就不會一帆風順。昂貴的設備、有限的資金、農民數位落差,讓智慧農業的路上崎嶇不平。對一位農民來說,關鍵不在於AI能力有多強,而在於能否真正解決當下的痛點,同時還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回報。眾多轉型態樣凸顯出一個真相: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辦法,只有最適合此時此刻的解決方案!
 

 重點摘要 


📌 AI農業正在走向輕量化與差異化   智慧農業不再高不可攀,產業研發端思路是「輕量、便宜、簡單」,應用端則依規模打造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 投資回本速度決定AI是否值得導入   人工智慧導入不只看功能,更要看能否在合理的時間回本,成本與穩定產量才是農業的真價值。
📌 不同規模都能找到最適路徑   小農靠功能模組租用,中農靠效率擴張規模,大農靠建立決策中樞,不同規模各有適合的AI進化方式。

技術研發與應用:雙軌並進的發展趨勢
從減法創新到分層應用,AI農業走向輕量化與差異化落地
研發面
農業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任何一點風吹草動,賺錢立刻就變賠錢,農民對於成本格外敏感,並不意外。為了減低導入所形成的成本障礙,國際研發團隊以「降維打怪」的思考模式,開發適合農業場域的科技應用。能用手機App就不需要昂貴的專業電腦,能靠邊緣運算就少依賴雲端,既節省了建置費用,也降低了農民的學習門檻。這讓AI不再只是大農或高科技公司的專利,而是能逐步滲入到普通農戶的日常當中。

應用面
因應不同的規模需要,應用端強調模式的差異化」。例如:大型農場可能需要Local 5G支持無人車與自動化系統;中小型農場則選擇成本更低的Wi-Fi 7與感測器搭配。服務業者據此推出了分層方案:從10萬元的基礎型,到超過600萬元的高階整合方案,讓農民能依資金狀況選擇不同的「工具包」。

整體來看,研發端正朝「輕量便宜簡單」發展,應用端則朝「依規模差異化」落地努力,兩股趨勢正依各種需求條件,組合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換言之,AI的價值並非單一答案,而是取決於農民需要的深度與廣度。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AI農業智慧農業輕量化技術差異化應用邊緣運算農業數位轉型投資回本農業物聯網無人機應用農業決策中樞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