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碳盤查時代來了,企業準備好算帳了嗎?D-MRV用三步驟幫你搞定!

 

洞察觀點

 

碳盤查時代來了,企業準備好算帳了嗎?D-MRV用三步驟幫你搞定!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10/15)    《永續學院編輯室》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於2023年開始試行,2026年正式上路。這項制度簡單說,就是要讓進口商品「帶著碳排數據過海關」,高碳產品就得多付費。過去企業只要在永續報告裡揭露組織的碳排放即可,現在卻必須精確算出「每一件產品」的碳排量。這不只是會計或環保部門的事,而是一場橫跨研發、生產、供應鏈、財務乃至資訊部門的「全員戰鬥」。

對台灣出口產業而言,這不僅是壓力,更是一次翻轉競爭力的契機:誰先掌握碳數據,誰就能搶下綠色訂單。

 重點摘要 


📌 貿易新規全面啟動   歐盟要求進口產品揭露碳排量,將「碳」納入貿易門檻,從品質與價格轉向碳足跡,全球供應鏈規則被重新定義。
📌 人工盤查難以為繼   從年度到季度申報、從組織到產品層級,人工表格已無法應付,唯有導入數位碳管理系統,才能兼顧效率與可信度。
📌 碳數據成為新資產   低碳成為國際採購新標準,減碳不再是成本,而是競爭力的象徵,掌握可查的碳數據,決定誰能拿到客戶訂單。

 

一、從「估」變成「算」:碳數據戰開打
從估算轉向產品精算,企業必須學會如何「用數字說碳」

過去企業的碳盤查大多採ISO 14064-1標準,以公司整體為單位,年報一次即可。CBAM卻要看產品層級,而且每季都要申報。這意味著,碳排放的責任從總部轉向工廠現場,資料要精確到「哪一台機器、哪一批產品,究竟用了多少電?排了多少碳?」更麻煩的是,歐盟規定若產品由多個原料或零件組成,就要必須把上游材料的碳含量也算進去。例如螺絲廠如果同時使用韓國與越南鋼材,就得分別記錄來源與排放量,否則歐盟將以預設的「最高排放值」代算,讓產品成本暴增。

簡單一句:不會算,就得多繳錢

 

二、高頻申報、強制查驗,人工流程撐不住
季度申報、查驗上線,傳統Excel時代已經正式結束
 


CBAM要求季度申報、第三方查驗,數據要「查得到、證得了、說得清」,這代表企業不能再靠傳統試算表與人工彙整資料。若報告不完整或未經公證單位查驗,客戶只能使用歐盟公告的高排放預設值報送,造成產品在歐洲市場價格失去競爭力。

因此,導入自動化、數位化的碳管理系統勢在必行,否則光是跨部門蒐集數據、人工核對帳單,就足以讓企業疲於奔命。

碳邊境調整機制碳盤查D-MRV碳足跡管理數位化轉型供應鏈減碳永續貿易AI碳管理低碳製造綠色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