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口1千多萬,但軍工產業超厲害! 怎做到? 機制與市場驅動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06/23)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能造潛艇、飛機,還可出口,全世界沒幾個國家做得到!但這國家不算大,全國總人口才1055萬(台灣2300萬)、2023 GDP為593,268百萬美元(台灣802,958百萬美元) 。它就是瑞典,那個做VOLVO的國家,它怎做到?台灣可否參考其作法,再次啟動另一次產業轉型?
代表性的軍工企業
不論是飛機、潛艇、火炮或飛彈系統,瑞典都擁有世界級的技術和產品,以下舉兩家說明:
- Saab (紳寶集團):瑞典最大的軍工企業,業務涵蓋航空、國防、安全......等多個領域,著名的產品包括:
- JAS 39 Gripen (獅鷲)戰鬥機:一款多用途戰鬥機,已出口至多個國家。
- 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系統。
- RBS 15:先進的反艦飛彈系統。
- GlobalEye:預警機和指揮管制系統。
- A26 型潛艇:常規動力潛艇。
- Carl-Gustaf 無後座力砲:多用途肩射武器系統。
- BAE Systems Bofors:隸屬於英國 BAE Systems 集團,但其在瑞典擁有悠久的火炮製造歷史,其著名的火炮是 Bofors 40 毫米高射炮。
怎做到?
瑞典的軍工產業有今天的成就,並不是偶然,是背後是一連的串政策、制度、商業策略及長時間運作所累積成果而建構成的:
- 歷史因素與中立政策:瑞典長期以來奉行中立政策,這使得他們意識到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確保國家安全。這種戰略需求促使瑞典政府和企業投入資源發展本土的軍工產業,以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儘管現在加入了北約,但過去的自主發展策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強大的技術基礎和創新文化:瑞典在工程、科技和設計領域擁有悠久的傳統和卓越的聲譽。這種深厚的技術基礎為軍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瑞典社會普遍鼓勵創新和研發,這使得軍工企業能夠不斷推出具有先進技術的產品。
- 專注於高附加值和利基市場:瑞典軍工企業並非追求大而全,而是選擇專注於高附加值和具有獨特優勢的利基市場。例如,Saab 在戰鬥機、潛艇、雷達和飛彈系統等領域都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這種精準定位使得他們能夠在特定領域建立強大的競爭力,即使在面對人口眾多的大國時也能脫穎而出。
- 有效率的產學研合作:瑞典的大學、研究機構和軍工企業之間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這種產學研合作促進了知識和技術的快速轉移和應用,加速了軍工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升級換代。
- 出口導向的策略:由於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瑞典軍工企業很早就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他們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通過出口先進的軍事裝備來擴大生產規模,並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成功的出口經驗也反過來促進了國內軍工產業的發展。
- 政府的長期支持:瑞典政府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國防和安全,並將發展具有自主能力的軍工產業視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政府通過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國防採購等方式,為國內軍工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瑞典擁有受過良好教育和訓練的高素質勞動力,這為軍工產業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工程師、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是支撐軍工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Gripen戰鬥機、瑞典軍工、Saab、國防自主、產學研合作、高附加值、軍規市場、軍工出口、創新技術、產業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