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潛艦的發展策略,台灣應該學一下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05/12)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台灣目前有四艘潛艇,兩艘是1973年跟美國買的「海獅」、「海豹」(建於1943年的茄比級) , 現已82歲。另兩艘是1988年跟荷蘭買的「海龍」與「海虎」,目前也已經37歲了!
台灣的自製潛艇——海鯤號,聽說今天(2025/05/12)要海測了!這種不容易在市場上買到的產品,若要自己發展,就要有以發展產業的思維及做法來進行,才有可能讓技術、產品與時俱進,並滿足自身需求。
日本的潛艇部隊每年維持一艘新艦下水!前一代蒼龍級已生產12艘,從第 11 艘「凰龍」號開始,蒼龍級潛艇取消了斯特林AIP(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轉而採用鋰離子電池作為水下動力來源,成為世界上首批採用這種技術的現役柴電潛艇。
至目前,新一代的大鯨級潛艇已經有 5 艘下水,其中 4 艘已服役(包含作為實驗艦的首艦),後續將以大鯨級逐步取代舊型的親潮級潛艇。
日本如何運作其潛艇產業,不但滿足其自身需求,還能在技術上與時俱進?以下說明,
自衛隊潛艇艦隊現況
日本海上自衛隊過去數十年來潛艦數量固定維持在 16 艘,其中兩艘為訓練專用艦,並在津輕、對馬和宗谷三片海峽各部署兩艘潛艦,監控前蘇聯海軍動向,其餘8艘則進行維修、訓練和輪休。這些操作經驗將作為技術改進的參考依據。
「川崎重工」與「三菱重工」輪流建造潛艦,每年輪流交一潛艦,每艘都是採用最新技術。最舊的「第17艘」就直接退役,因此這方式既可以維持造艦能量,且退役封存的潛艦僅服役 16 年,若發生戰略變化仍可以緊急啟用,快速擴充艦隊數量。台灣最年輕的兩艘海龍、海虎服役都快40年了!
從 2010 年開始,日本為了因應快速擴張的中國解放軍潛艦艦隊,決定將潛艦數量從 16 艘擴充到 22 艘,但日本政府並未要求三菱和川崎增加每年交艦數量,而只是把現役潛艦的退役時間延後(16年改為22年),所以只花六年就搞定。
潛艦國造、鋰電池、造艦產業、技術自主、軍工代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