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也能零碳?能源轉型的「中繼投手」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7/30) 《永續學院編輯室》

當各國積極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努力時,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浮現:台灣還在燒天然氣,這樣怎能實現零碳排?答案不是「拋棄它」,而是「重新定義它」。
天然氣,正逐漸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過渡橋梁,甚至可能變身為未來供綠色應鏈的一環。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能源政策的技術環節,更是能源結構重塑的關鍵,參與或觀望,都將決定下一個十年的成本與競爭力。
從燃燒到循環:天然氣的淨零之路
天然氣過去被視為比燃煤、燃油潔淨的替代方案,其排碳量約為燃煤的一半。但要走向淨零,減半遠遠不夠。關鍵在於四項技術轉折:
- 碳捕捉技術(CCUS):將燃燒後的二氧化碳蒐集起來,不讓它進入大氣中。技術已進入商轉,但成本仍非常高。
- 藍氫製造:透過「燃燒前捕捉」,從天然氣中提取氫氣並捕捉碳排,形成新的低碳燃料鏈。
- 碳中和天然氣(CNG):靠購買碳權來抵銷排碳,目前來源仍有限,且價格不斷上揚。
- 合成天然氣(綠甲烷):以再生能源轉電為氫,結合捕捉的CO₂,再製成可用的天然氣,打造循環能源。
其中,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等國已進入小型示範階段,例如日本大阪瓦斯正推動高效率電解與合成技術,期望能突破供應規模與成本的瓶頸。

大阪瓦斯(Osaka Gas)在大阪世博(Expo 2025)場地進行的甲烷化(Methanation)示範流程。圖中清楚標示再生能源產生的氫氣、來自廚餘的沼氣以及空氣中的CO₂,通過電解水、混合重組生成「合成天然氣」供應現有瓦斯管網使用 ,打造一條可循環的能源鏈。圖片來源:Japan Forward Association 網站。
天然氣未來不是「氣體」,而是「平台」
轉型的本質,不在於能不能「燒」,而在於能不能「循環」。未來的天然氣供應鏈,將不再是簡單的上游輸出、中游儲運、下游銷售,而是一個電力、氫能與天然氣互相轉換、彼此支援的循環體系。
簡言之,再生能源在離峰時多餘的電,將用來製氫、製氣儲存起來,以作為調節用電高峰的能源緩衝池。當燃燒產生的碳被捕捉後,又能進入下一輪合成天然氣的流程中。這樣的碳循環系統,讓能源供應不再線性,而是閉環,生生不息。
對企業來說,天然氣循環模式的成形有三項重大意義:
- 能源不再只是成本,而是策略資產:能自製能源或加入聯合採購者聯盟(如日本碳中和天然氣買家聯盟),將能在碳權日益稀有的未來贏得話語權。
- 設備投資將成為競爭門檻:從高效率燃氣鍋爐到CCUS模組,再到微型藍氫製造器,誰能率先轉型,誰就可能率先獲得減碳紅利。
- 跨領域人才需求將大增:從氫氣儲存規範、管線材料到碳交易管理,能源轉型不再只是工程問題,更是管理與策略課題。
台灣機會在哪裡?
根據中油資料,目前我國已進口13艘碳中和液態天然氣,但若仰賴進口與購買碳權,長遠來看並不是一個妥善的選項。因此,台灣真正的能源轉機,在於技術導入與供應模式的創新。
從燃氣電廠到家庭用戶,從工業鍋爐到物流運輸,不同場域可配搭不同淨零技術方案。前期以高耗能設施優先導入CCUS與藍氫,中期再擴展至民生與中小企業,以合成氣、混氫燃料為主,最終形成一個可自給、可出口的氣體能源循環系統,而這一路上都是商機!
面對全球淨零浪潮,企業經營早已不是「要不要轉型」,而是「怎麼轉得又快又穩」。即使是傳統能源,也正透過科技與策略重組,成為能源轉型中的過渡主角與儲能平台。從碳捕捉、合成氣到氫能混燒,台灣企業其實正站在技術創新的門口,誰先看懂、誰就搶得先機。
當我們談論「不排碳的天然氣」,其實只是天然氣產業邁向淨零轉型的其中一環。更多更深刻、具前瞻性的觀點,都收錄在《從能源轉型走向淨零轉型:一條必然無悔之路》一書中。由台經院集結多年研究成果,內容橫跨國際趨勢與在地布局,深入探討從製造、運輸到能源服務等多元面向,以及企業該如何迎戰挑戰、精準布局。若你正煩惱能源成本高漲、轉型路徑模糊、永續策略難落地,這本書或許正是你理清方向、找出解方的重要起點。
 |
【立即訂購】
新書售價420元,優惠價350元。
8/31日前訂購還有好書贈禮,限額30名! |
天然氣轉型、碳捕捉技術、合成天然氣、藍氫製造、能源循環、碳中和LNG、能源儲存策略、碳權成本、氫能應用、企業淨零戰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