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發電,台灣能源轉型的深海黃金!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10/20)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黑潮發電是海洋能中最具潛力的「穩定基載電力」選項。不同於看天吃飯的風電與太陽能,黑潮洋流的容量因數(類似財務上的產能利用率)可達 60%-70%以上。台灣因地處黑潮主流路徑,具有4 GW級的潛在開發容量。目前,台灣的產學研單位已完成50 kW 級的海試驗證,技術成熟度已達國際前沿。
為加速商業化,政府需扮演「風險承擔者」與「市場創造者」的角色,透過建立旗艦示範電廠與專屬「高價」躉購費率,引導民間資金,有機會將這片深海黃金轉化為國家級的穩定綠色電力。
1. 全球海洋發電發展現況
全球能源轉型已從「追求發電量」轉向「追求發電韌性」。在眾多再生能源中,海洋發電因其不受日夜限制的特性,成為具備基載(Base-Load)潛力的解決方案。(具備基載是指用來滿足最基本的24小時電力需求的電力)
黑潮發電(洋流能)的關鍵價值在於其高容量因數,推估可達 60%∼70%。這意味著它的發電時數是太陽能(約 12%∼18%)的 4 至 5 倍,能夠有效減少對燃氣發電的依賴,是台灣能源調度夢寐以求的穩定力量。
2. 台灣黑潮發電發展現況
台灣位於黑潮主流路徑的轉折處,地理條件得天獨厚。自 2000 年以來,政府與學術界已將黑潮發電視為國家級的策略目標。
台灣已完成「從0 到1」的技術驗證,證明自主研發的渦輪機可以發電。然而,從 50 kW 的「實驗機」到 5 MW 甚至 100 MW 的「商業電廠」,是技術與資金的「死亡之谷」。如何跨越這個鴻溝,是政府接下來的核心挑戰。相關活動如下表。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黑潮發電、洋流能、海洋能源、基載電力、能源轉型、躉購制度、示範電廠、再生能源政策、淨零碳排、能源自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