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開徵:你滿手的貨怎麼辦?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4/08) 《永續學院編輯室》

美東時間4月9日12時起,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正式啟用,台灣進口美國的商品將付出高達32%的關稅。雖然知道川普要加徵關稅,但如此急促且暴力的作法,不僅讓台灣產業界錯愕,也讓全球供應鏈措手不及。就在一週前,川普政府才剛宣布從4月5日起,對所有國家無差別徵收10%的普遍性關稅;全球市場還未及反應,4月9日這道「個別報復」的關稅鐵拳便緊接著落下,重擊包括科技、機械與消費電子等對美出口大宗產業。
美國各大口岸現已出現大塞港,企業搶在關稅上路前拼命報關、通關,只求省下一筆足以侵蝕毛利的稅金。你以為半導體真的完全豁免?並不盡然,雖然半導體元件在「對等關稅」暫時獲豁免,但只要產品中含非美製組件,便有可能在《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懲罰性關稅」下中箭落馬。許多AI PC與伺服器廠商正面臨「關鍵零件遭制裁、整機難進口」的雙重夾殺。
當然,最麻煩的是中小企業如何應變,目前你的貨物處於哪個階段至關重要,以下是我們提供的建議:
貨物已抵達美國港外、尚未通關
危機:一旦在4月9日12時(美東時間)後報關,將立即適用新稅率,等同關稅成本暴增,毛利可能瞬間歸零甚至倒虧。
建議:應盡速與報關行聯繫,加速通關流程,嘗試提早進港報關;必要時可考慮短暫轉倉保稅區或與買方協商分攤稅負。
貨物在海上航行中
危機:抵美時間恐已落入新關稅時點,無法趕在稅率變更前通關。面臨滯銷、改價或買方解約風險。
建議:即刻通知買方評估重新定價可能,並探索中途轉港至其他未被徵稅的第三地市場;同時向物流公司確認最快入港與清關時程。
對等關稅、普遍性關稅、報關時效、第三地轉運、製造策略、稅負分攤、供應鏈風險、關鍵零件、美中貿易、出口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