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求生策略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4/12/04) 《永續學院編輯室》
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全球經貿格局再次面臨重塑。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是否延續或強化拜登政府的《美國晶片法案》,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對台灣中小企業而言,在這場晶片戰的暴風中心,如何突圍而出、尋求生存之道,將是攸關未來的重要課題。
全球供應鏈的「韌性」挑戰
近年全球供應鏈頻遭重擊,從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到俄烏戰爭,讓「供應鏈韌性」成為企業經營的關鍵指標。供應鏈韌性是企業在面臨風險時,能否迅速恢復運作,避免供應中斷的能力。這對高度依賴進出口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過去,台灣許多企業的原物料進口高度集中於中國大陸。然而,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攀升,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分散供應來源,轉向越南、印度甚至中東地區,以降低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以電子業為例,部分廠商因積極拓展新興市場,不僅成功避開風險,還藉此擴展了新客群。
此外,數位化技術的運用也為提升供應鏈韌性提供解方。透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企業能更精準地預測市場需求,減少庫存壓力。台灣某機械零件製造商就引進數位平台,實現即時監控物流與供應狀況,大幅縮短生產與交貨時間,這種模式正逐漸成為業界主流。
現在,只要加入永續學院會員,就能免費閱讀相關主題的三篇精選《台經月刊》,千萬別錯過!
美中貿易戰、供應鏈韌性、川普政策、晶片法案、地緣政治風險、國際市場變局、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技術創新、綠能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