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崩壞,全球化已死,誰才是台灣的護國神盾?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4/09) 《永續學院編輯室》

供應鏈焦慮不再只是跨國企業的煩惱,更成為每一個深嵌產業鏈中的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在這樣不確定的局勢下,該如何因應、突圍,甚至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這不只是產業的事,更關係到國祚命脈。全球化已死,在台灣還有一群中堅力量,支撐著我們國家的競爭力……
供應鏈焦慮瓦解全球化結構
2018,美中貿易戰如首波驚濤掀起關稅壁壘,衝擊全球物流。2020,疫情席捲,封城與斷鏈成為常態。2022,俄烏戰火引爆能源危機,台海緊張再掀波瀾。每一波衝擊都是一次警訊,擊碎全球化高效率的海堤。美國以《晶片與科學法案》築起產業護城河,補貼半導體回流本土,供應鏈去風險化成為顯學。台積電西進美日,不再只是商業選擇,而是回應國安壓力的戰略行動。這場供應鏈海嘯,正重塑全球製造版圖。
隱形冠軍,在風暴中築起韌性堡壘
當全球供應鏈海嘯席捲,台灣中小企業並未被拍倒,反而在浪頭上穩住身形。這群被稱為「中堅企業」的隱形冠軍,規模不大,卻擁有關鍵技術與全球競爭力,支撐著台灣產業的骨幹。2018至2023年間,平均研發投入從10.8%成長至15%,毛利率在疫情後強勢回彈,資產負債率穩定,雇用規模也持續擴張。他們不是獨角巨獸,卻在每次衝擊中靈活轉身,強化製程、擴展海外、加速數位轉型,撐起台灣供應鏈的韌性防線。當大國政策風向翻轉,這些企業正以穩健腳步穿越巨浪,在全球產業競局中突圍而出。
中堅企業、供應鏈重組、隱形冠軍、全球化退潮、地緣政治風險、智慧製造、數位轉型、研發投入、境外關內戰略、產業韌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