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全球供應鏈變革下台灣隱形冠軍的挑戰與機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全球供應鏈變革下台灣隱形冠軍的挑戰與機會

吳曉慧(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4/17)    《台經月刊第48卷第4期》

在全球經濟劇變的背景下,企業正面臨供應鏈戰略的重大轉型,過去幾十年,企業以成本最小化為導向,將生產轉移至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如中國和東南亞,以追求效率和利潤。然而,隨著新冠疫情、地緣政治衝突及美中科技競爭升溫,全球供應鏈邏輯發生根本變化,企業愈加重視供應鏈的安全、韌性與多元化;本研究探討全球供應鏈變革對我國隱形冠軍的挑戰與機會,並提出應對策略。
 

全球供應鏈變革下,從成本最小化到安全與韌性的策略調整

過去40年來,全球供應鏈以成本最小化為核心,企業選擇低工資國家,如中國、越南和印度投資設廠,以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競爭力。中國在1990年代加入WTO後,吸引大量外資,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蘋果、戴爾、惠普等紛紛將製造業務外包給中國廠商。然而隨著中國製造成本上升,部分企業轉向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尋找更低廉的生產環境,如廣達、仁寶、英業達等台灣組裝大廠轉往越南,鴻海、和碩、緯創等企業前往印度設廠。

近年來在疫情、地緣政治風險、科技競爭與環境永續的要求,迫使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策略,從成本導向轉向「去風險化」,更重視供應鏈的穩定性與風險管理。為提升供應鏈安全,企業逐步採用近岸外包與友岸外包策略。

在近岸外包下歐洲企業選擇東歐國家,以降低運輸成本及供應鏈風險,美國企業則將製造業移至墨西哥,2023年墨西哥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國,而東南亞因勞工與能源成本與中國相似,兩國皆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受惠國。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下企業選擇與政治盟友國家合作,以確保供應鏈安全。如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投入520億美元推動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650億美元建造三座晶圓廠,首座已開始量產。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計劃投資430億歐元,以減少歐盟在半導體供應鏈對亞洲的依賴。近期歐盟已批准了德國9.2億歐元,支持英飛凌在德勒斯登建造新晶片廠。這些策略顯示,全球供應鏈已從成本導向轉向安全與韌性,未來企業將持續多元布局,降低風險並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


全球供應鏈變革下的台灣隱形冠軍表現

在全球供應鏈變化趨勢下,台灣除了擁有台積電等世界級大型企業外,還有一群不容忽視的中堅企業,它們雖然規模較小,卻在精密製造、電子零組件、智慧機械等各領域展現高度競爭力,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這些企業憑藉技術創新、靈活應變與全球布局,在供應鏈韌性與國際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助力新能源與智慧製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它們不僅強化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也促進就業與產業升級。

隱形冠軍供應鏈重組外銷比數位轉型研發投入東南亞市場智慧製造永續經營去風險化國際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