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笑到最後?關鍵因素是什?個案:Betamax vs. VHS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10/07)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網路上看電影,這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過去想看電影,不是走進電影院,就是去錄影帶店租片子!租錄影帶剛流行時,店會提供beta帶及VHS帶,但幾年後,只提供VHS帶,為何?
這場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家庭錄影機規格之爭,不僅是兩種技術的對決,更是公司經營策略的正面對抗。成功的關鍵因素涉及規格、消費者需求、技術授權,甚至整個生態系,最關鍵的因素,卻不是技術。
雖是一段歷史,但其轉折的過程非常值得所有公司經營者參考。
序幕:技術的誕生與各自的策略 (1975-1976)
這場史詩級的商業戰爭,源於兩家日本電子巨頭在家庭娛樂領域的雄心。時間回到1975年,當時的家庭娛樂市場正處於萌芽階段,消費者對於錄製與觀看電視節目有著強烈的潛在需求。
Sony的 Betamax 陣營:技術至上,封閉授權
1975年5月10日,Sony在日本發佈家用錄影機格式:Betamax (BETA),將 Betamax 定位為一款技術前瞻、精緻的科技產品,並為其制定了相應的商業模式。Betamax 採用了先進的錄影技術,其畫面色彩表現與解析度皆高於後來的競爭對手VHS。Sony深信(只是Sony的假設),消費者會為了追求極致的影音品質而買單。
然而,這款技術上的領先者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初期的 Betamax 錄影帶只能錄製60分鐘的內容。這個「微小」的缺陷,卻成為日後的關鍵劣勢。
在商業策略上,Sony採取了極為嚴格的封閉式授權,將 Betamax 視為其核心知識產權,只選擇性地與少數幾家關係緊密的廠商合作,如東芝(Toshiba)、三洋(Sanyo)、愛華(Aiwa)、先鋒(Pioneer),及台灣的大同,這種策略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參與者的最大利潤。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VHS戰爭、Sony、JVC、Betamax、商業策略、生態系管理、開放授權、消費者需求、標準競爭、企業經營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