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09/23)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關稅,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貿易工具,在當代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已遠超單純的成本與價格問題,目前已「進化」成一股重塑「市場競爭」、「企業策略」與「供應鏈佈局」的關鍵力量。
對於美國而言,關稅的影響具備非線性與複雜特徵。儘管其表面目的在於保護本土產業、就業與增加財政收入,但實際運作中,往往會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關稅、擾亂全球供應鏈、並最終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可能導致經濟成長放緩與通膨壓力。
對於企業而言,這不僅僅是財務成本的增加,更是一場關於產品的市場定位、供應鏈韌性與品牌信譽的全面考驗。絕對不是「搬工廠」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例如,在美中貿易戰中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的台商,但在新一輪的「對等關稅」政策下,發現「搬工廠的作法」完全失靈。
面對關稅,企業受到那些影響?
一、成本結構與利潤空間的壓縮
關稅對企業層面的影響,首當其衝就是在成本結構與利潤空間。對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無論是原材料、零組件還是最終產品,都將直接增加企業的採購成本。若這筆額外費用由進口商承擔,將直接侵蝕其利潤空間。對於利潤率本就微薄的中小企業或特定產業,例如傳統紡織業與零售業,關稅的衝擊尤其致命。
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最終消費者」,還是「自行吸收」以保持價格競爭力?不論選哪一個,後續的影響,對企業經營都是困難的挑戰。
- 轉嫁消費者:成本轉嫁會提高產品零售價格,這可能導致對價格高度敏感的客戶流失,進而損害品牌形象、顧客信任與長期忠誠度。例如,西班牙某家橄欖油生產商便選擇將10%的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但也坦言若利潤進一步被壓縮,將考慮減少對美出口,轉而強化在其他國家的市場。
- 自行吸收:若企業選擇自行承擔關稅,則會直接壓縮利潤率。對於中小企業或利潤率較低的產業而言,這可能導致現金不足、無法持續經營而面臨倒閉風險 。
關稅政策、供應鏈重組、對等關稅、成本轉嫁、企業策略、美中貿易戰、產業空洞化、晶片法案、本土化生產、品牌信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