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談判,為何稀土那麼重要?全球該如何面對?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06/17) 《永續學院編輯室》

參考2025/06/12全球多家新聞,「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美中經貿談判,美國和中國的協議已完成,中國將預先供應全部磁鐵和任何必要的稀土,美國將依雙方同意的事項,讓中國學生就讀美國大學及學院……」。
為何稀土可以讓美國願意談?稀土雖名字有「稀」,但全世界有稀土礦的國家不少!
從稀土的市場規模、應用領域、供應鏈及精煉技術等面向,一一來探討!就會看到答案了!國際大國後續怎因應?以下說明。
一、市場規模
- 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全球稀土元素市場規模將達到182.36千噸,而稀土金屬市場規模預計為125.8億美元。
- 成長預測:預計到2030年稀土元素市場將達到223.91千噸,2025-2030年間的複合年成長率為4.19%。稀土金屬市場預計到2037年將超過340.2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可能超過8.5%。
- 驅動因素:市場成長主要是因綠色技術(如電動車、風力渦輪機)對稀土元素的依賴、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等)對小型化和高性能組件的需求不斷增長所推動。
二、稀土供應鏈
- 中國挖最多:全球稀土礦不少,但有在開採的國家也不少,中國在全球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根據2023年的數據,中國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63%。
- 中國精煉與加工也最多: 中國不僅在稀土開採方面佔據最大份額,在稀土的冶煉分離和加工方面也幾乎形成壟斷。例如,到2023年,全球稀土加工超過90%在中國完成。(https://uanalyze.com.tw/articles/7061211178)
- 中國管制出口:中國政府對稀土出口實施管制,汽車產業(歐洲的雙B、日本的鈴木和美國的福特)已陸續傳出工廠停擺和原料告急的情況,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
三、應用領域
- 永磁材料:稀土磁體,如釹鐵硼(NdFeB)磁體,是電動汽車馬達、風力渦輪機、伺服馬達、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硬碟驅動器、揚聲器、耳機)的關鍵組件。
- 冶金: 稀土可以大幅度提高用於製造坦克、飛機、導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的戰術性能。
- 催化材料: 石油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劑等。
- 拋光研磨劑: 廣泛用於光學玻璃、液晶顯示器、平板玻璃、塑料和金屬餐具的拋光。
- 發光材料: 用於LED、螢光燈、X射線探測器、醫療設備、映像管紅色磷光體等。
- 儲氫材料: 在能源領域有應用。
- 醫療設備: 核磁共振(MRI)、X光機等。
- 軍事科技: 飛彈、雷達、戰機導航系統等。
- 其他高科技應用: 激光、核工業、超導等。
稀土那麼重要,且不少國家都有,但怎都不挖?自己精煉加工?原因包括:環境成本、技術門檻、經濟誘因等多方面因素。中國能夠主導稀土精煉,恰恰是因為在這些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優勢」。
一、高環境污染與嚴格的環保法規:
- 化學藥劑的大量使用: 稀土精煉,特別是目前最主流的溶劑萃取法,需要使用大量的強酸、有機溶劑和其他化學藥劑。這些物質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如含氨廢水、酸性廢水)和廢渣,其中可能含有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如釷、鈾,某些稀土礦伴生)和有機污染物。
- 處理成本高昂: 這些廢棄物的處理和達標排放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和技術,否則會對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的健康。
- 西方國家環保壓力大: 西方國家普遍擁有更嚴格的環保法律和公眾監督,難以承受稀土精煉可能帶來的環境代價。民眾的反對和環保組織的壓力使得稀土精煉廠的選址和建設變得極其困難。
二、高技術門檻與複雜製程:
- 元素分離難度高: 稀土元素性質極其相似,將17種元素高效、經濟地分離開來並提純到所需的工業級別,是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這需要深厚的化學、冶金學知識和長期的實踐積累。
- 製程複雜: 稀土精煉的流程長且複雜,涉及多級萃取、沉澱、結晶、電解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精確控制。這使得從頭開始建立一個成熟的稀土精煉體系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和時間。
三、巨大的前期投資與漫長的回收期:
- 資本密集型產業: 稀土精煉廠的建設成本極高,包括廠房、專用設備、環保設施、研發投入等,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
- 生產週期長: 從礦山開採到最終精煉產品的產出,整個供應鏈的建設和運營週期漫長,資金回收期也相對較長。
四、經濟誘因不足與價格競爭:
- 中國的低成本優勢: 長期以來,「憑藉低廉的勞動成本與環保成本」,中國的稀土精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價格競爭力。
- 市場「劣幣驅逐良幣」: 其他國家即使投入巨資建設精煉廠,也可能難以在價格上與中國競爭。不敷成本的稀土價格,各國缺乏發展本土精煉產業的動力。
五、缺乏專業人才與經驗:
- 稀土精煉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需要化學、冶金、環保等方面的複合型人才。由於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將這類產業外包,導致相關人才和經驗的流失,人才培養也需要時間。
- 中國的技術領先: 大家都不做,只有中國在稀土分離技術(特別是溶劑萃取法)上投入了數十年研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並形成了獨步全球的工藝體系。
各國近年來的發展與努力
儘管面臨上述挑戰,鑑於稀土的戰略重要性以及對中國供應的過度依賴,近年來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澳洲、日本和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建立自主稀土供應鏈的重要性,並開始積極推動稀土精煉產業的發展:
- 美國: 加州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稀土礦的擁有者MP Materials正在努力重建美國本土的稀土精煉能力,目標是實現從礦石到磁鐵的美國本土化生產。美國政府也提供資金支持。
- 澳洲: 萊納斯公司(Lynas Rare Earths)是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生產商,其在馬來西亞擁有稀土精煉廠,並計劃在澳洲本土擴大精煉能力。
- 日本: 日本與法國合作,計劃在法國設立稀土精煉工廠,並積極研發從回收磁鐵中提煉稀土的技術。
- 歐洲: 歐盟也將稀土列為關鍵原料,並推出《關鍵原料法案》,旨在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推動本土稀土開採和精煉。
各國正在逐步克服發展稀土精煉產業的挑戰,但這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技術突破和政策支持,才能在未來真正多元化全球稀土供應鏈。
稀土供應鏈、中國壟斷、永磁材料、精煉技術、美中談判、環保法規、技術門檻、戰略資源、電動車磁鐵、關鍵原料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