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修復:文明正在更新中 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創新與破壞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11/05) 《永續學院編輯室》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頒給了時間的工程師。
瑞典皇家學院將獎項分給三位思想家: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豪伊特(Peter Howitt)。他們長期以理論證明了一項古老且殘酷的事實:人類的繁榮並非線性的累積,而是不斷的推翻與重建。
這個過程,有一個令人不安的名字——破壞式創新(creative destruction);這讓人不由得連想到近期AI等主流創新的浪潮。
本文將以「三項啟示」為主軸,剖析三位得主的理論核心,並結合當代背景——從人工智慧、綠色轉型到地緣供應鏈重構——讓經濟學的抽象理論變成企業與政府都該備份的底層意識。
重點摘要
📌 知識制度化:創新的隱形動力 真正的進步,不靠靈光一閃,而靠制度讓知識流動、被質疑、能重複再生。
📌 成長的代價:淘汰與重生 每一次創新都伴隨失業與重組;創造與毀滅,是經濟長期成長的必然循環。
📌 新時代的破壞:AI、綠能與地緣競賽 從AI取代白領到綠色供應鏈重塑,未來的競爭在於誰能更快擁抱變化。
啟示一:制度+知識=創新生產力
莫基爾以其《文化的槓桿》(1990)與《增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起源》(2016)著作聞名,他的提問簡單且直指核心:為什麼人類在十八世紀之後才迎來持續性的經濟成長?答案不在於更多的工廠或資本,而在於知識如何被制度化、傳播並累積。
他將知識區分為兩類:理論性知識(know-why)與實踐性知識(know-how)。當這兩者在啟蒙時代結合,技術革命才得以引爆。
科學家知道原理,但不一定造得出來;工匠能造出來,但不一定知道為什麼能動。
當兩者合流時,創新從「試錯」變成「設計」。這正是莫基爾所謂「知識制度化」關鍵。
莫基爾進一步指出,只有當社會制度能容忍失敗、鼓勵質疑、讓知識流動,創新才會持續發生。反之,若體制獎勵服從與安全,經濟便陷入緩慢的「溫水式衰退」。
以目前最流行的人工智慧(AI)來說,企業若只是購買大模型,卻缺乏資料治理、跨部門學習與實驗文化,就像拿著最鋒利的手術刀卻不會縫傷口一樣。AI革命不只是硬體升級,而是制度與文化的重構。你也許可以買到最新的演算法,但你永遠買不到好奇心。真正的競爭力,是持續更新的知識系統,而非單次創新。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獲得 ❤️
諾貝爾、破壞式創新、阿吉翁、莫基爾、豪伊特、AI革命、知識制度化、綠色轉型、供應鏈重構、經濟成長模型、創新驅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