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人形機器人最新趨勢觀察

 

洞察觀點

 

人形機器人最新趨勢觀察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9/04)    《永續學院編輯室》


在美國,Amazon 物流中心正靠機器人省下大把鈔票。《金融時報》報導,路易斯安那州 Shreveport 倉儲中心導入自主搬運單元與機械臂後,營運成本下降 25%,若全面推廣,預估每年可以省下 100 億美元。

Honeywell 的例子更貼近傳產。根據產業報告,該公司在工廠導入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後,兩年內就回收投資,不僅解決搬運人力的缺口,同時大幅降低作業錯誤與浪費。

這些案例顯示,機器人早已不是「科技新鮮貨」,而是直接影響企業成本結構與利潤率的現實工具;然而,真正能改變產業生態的下一步,並不只是固定功能的倉儲機械或搬運車,而是能「像人一樣工作」、能適應多場域需求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正因如此,它們被視為全球產業邁向新一輪智慧轉型的核心推力。

 重點摘要 


  • 人形機器人加速落地——全球已有六十多項人形機器人開發計畫,應用正從展場走入工廠、物流與醫院。台灣也開始導入醫療與服務案例,顯示人機共事已不再遙遠。
  • 台灣優勢與缺口並存——台灣在精密機械與零組件具備強項,能提供人形機器人的「身體」。但在 AI 模型與晶片設計仍有落差,若不補強,將難以提升國際地位。
  • 傳產應做的準備——導入人形機器人不是一次革命,而是分階段共存、同步、合作與協同。傳產業應從流程改造、跨界合作與員工再培訓著手,才能無痛導入。


台灣應用:已經走出第一步

在馬偕醫院,走廊裡出現了一個新身影——智慧醫療機器人。它由馬偕與優必達合作開發,搭載NVIDIA Isaac GR00t技術,能精準找到所要前往的位置,將檢體送進檢驗室,或搬運一箱箱易碎的醫療物資。當護理師忙著照顧病患時,這位「天使隊友」默默地穿梭其中,讓醫護人員能把精力留在真正需要專業判斷的病房裡。想像一下,在夜深人靜、醫護人手最緊繃的「大夜班」,這樣的支援會多麼珍貴。

在旅館大廳,另一種畫面正悄悄上演。當櫃檯忙到來不及招呼時,一台人形機器人迎上前去,微微鞠躬,語音系統親切地協助check in、回答旅客問題,還能透過表情辨識調整語調,像是貼心的管家。這不只是噱頭。近年房務人員短缺,許多旅館清潔進度拉長、住房品質下降,若不是這些「數位門廳」接手部分導覽與接待工作,業者恐怕更難應對顧客挑剔的眼光。

而在工廠裡,場景則更具衝擊感。一台人形機器人正把沉重的金屬零件穩穩搬上產線,動作雖稱不上敏捷,卻精準而不知疲倦。過去得由兩名工人合力完成的任務,如今由它一肩扛起,工人則在一旁監控流程、檢驗品質。對習慣缺工的製造業來說,這不再是未來的幻想,而是眼前看得見的解方。

人形機器人智慧轉型精密零組件AI模型半導體代工自主移動機器人智慧醫療自動化服務工廠自動化跨域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