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倒數計時 台灣高碳排產業的關鍵時刻-當減碳成本比罰款還貴 誰願意先跳下懸崖?(上)
副研究員王偉鴻 (2025/10/13) 《永續學院編輯室》

2026年1月歐盟碳關稅將正式上路,英國、挪威、美國緊跟在後。這不是遙遠的政策討論,而是正在重組全球貿易規則的現實危機。對台灣鋼鐵、水泥、石化等出口導向產業而言,這場變革的衝擊力道不亞於當年加入WTO。一旦碳關稅全面實施,企業將面臨「大幅降價吸收成本」或「眼睜睜看訂單流失」的痛苦抉擇。更可怕的是,蘋果、微軟、Google等國際大廠已將「2030供應鏈碳中和」寫進採購合約。無法提供低碳產品連競標機會都沒有。台灣製造業年排碳1.44億公噸占全國總排放量一半以上,正面臨被「碳關稅」與「供應鏈脫碳」雙重夾擊,因此發展碳補捉及封存(CCS)技術及產業不只是淨零環保選項,更是維持台灣關鍵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生存的必要戰略投資。
歐盟開出第一槍 您的訂單還保得住嗎?
如果您經營的是鋼鐵廠或水泥廠,最近可能常在會議上聽到一個讓人徹夜難眠的詞:「碳關稅」(對高碳排產品課徵額外關稅)。這不是什麼遙遠的政策討論,而是正在全球各地實際發生、可能將重創台灣出口競爭力的現實危機。
歐盟已經率先開槍,將於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強制要求企業必須實際付費購買CBAM憑證。屆時,台灣出口到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包括鋼鐵、水泥、鋁等都必須為每一噸碳排放買單。
接下來的骨牌效應更令人憂心。英國和挪威也宣布從2027年跟進成立自家的碳關稅機制(如UK CBAM),連美國國會也在審議類似法案。換句話說,這波「碳關稅潮」不是單一市場的特殊要求,而是全球貿易規則正在經歷的根本性重組。對高度仰賴出口的台灣企業來說,這場變革的衝擊力道絲毫不亞於當年加入WTO所帶來的產業震撼。
數據會說話 台灣產品的碳排放有多嚴重?
用實際例子來說明這個危機的嚴重性。假設您是一家台灣鋼鐵廠老闆,長期出口產品到歐洲市場。過去您只需要擔心品質和價格競爭力,但現在多了一項致命的考驗:「碳排放」。
如果您的產品碳排放量比歐盟標準高,就得繳交一筆可觀的碳關稅。這筆額外成本會直接削弱您的價格優勢,訂單可能因此流向碳排放較低的競爭對手,即使您的產品品質更好、交期更準。
數據更是殘酷得讓人無法迴避。研究顯示,台灣鋼鐵產品的整體排放密集度比歐盟平均高出約22%,特別是在用電產生的「範疇二排放」(企業使用外購電力產生的間接排放)上更高出64%。
一旦歐盟碳關稅全面實施,台灣出口到歐洲的鋼鐵、水泥等產品將面臨顯著的成本增加,競爭力大打折扣。簡單來說,您可能得在「大幅降價吸收成本」或「眼睜睜看訂單流失」之間做出痛苦抉擇。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歐盟碳關稅、全球供應鏈、供應鏈脫碳、協調失靈、淨零排放、碳定價、碳捕捉及封存、碳捕獲及封存、碳運輸、碳封存、碳邊境調整機制、高碳排產業、碳封存法規、碳洩漏、碳差價合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