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關稅2026年正式上路,蘋果、Google零碳訂單要求步步進逼,台灣高碳排產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被視為救命稻草,但台灣企業卻陷入「想做卻不敢做」的致命僵局。問題核心在於三大困局:第一,在台灣捕捉一噸二氧化碳需要2,500至3,900元但政府碳費僅收300元,直接繳罰款比投資減碳便宜近十倍,企業為何要當冤大頭?第二,台灣位處地震帶,萬一封存的二氧化碳因地震洩漏誰來承擔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法律責任?最後,法規真空讓企業不知道地下儲存空間能否合法使用、未來責任如何歸屬。
更致命的是「協調失靈」困境:碳捕捉業者等運輸業者先投資,運輸業者等封存業者先建場,封存業者等政府明確法規。結果所有人都站在懸崖邊觀望,沒人敢當第一個跳的人。但時間不等人,當僵局持續訂單與競爭力正快速流失。企業經營者現在最需要的不是觀望而是積極參與政策對話,共同與政府打破僵局,否則台灣產業恐將在全球淨零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第一道關卡:當減碳成本比罰款還貴十倍
儘管CCS如此重要,台灣在發展這項技術時卻面臨三大挑戰,第一關就是高昂的成本門檻。根據政府資料,針對鋼鐵廠、水泥廠這些大型固定排放源,目前在台灣捕捉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需50至70美元(約新台幣1,600至2,200元),這還只是碳捕捉成本,就占整體CCS專案成本的七到八成。如果一家鋼鐵廠年排放100萬噸二氧化碳,光碳捕捉成本就高達5,000萬至7,000萬美元。
若將碳運輸和封存成本(大約20-30%)也計入,一個CCS專案總成本可能高達每噸80至120美元(約新台幣2,500至3,900元)甚至更高。
更關鍵的問題是經濟誘因不足。國際上普遍認為,要讓企業有足夠的經濟誘因去投資並營運CCS專案(而不是直接繳納碳稅或碳費),碳價必須高到讓「減碳成本」低於「排碳成本」,這樣CCS專案才會有經濟競爭力。
國際普遍共識認為,目前碳價必須達到每噸75至95美元才能打平成本。但台灣2025年上路的碳費制度,標準費率僅每噸300元新台幣(約9.3美元),即便企業達到減碳目標享有優惠,最低也只要50元。
簡單來說,目前台灣碳費水準與CCS所需的經濟門檻相差近十倍。對高碳排企業來說,直接繳納碳費的成本遠遠低於投資建設CCS的成本。這就像政府想鼓勵民眾改搭大眾運輸,卻把停車費訂得比車票還便宜,效果當然有限。
當企業面對投資數百億的碳捕捉技術(搭貴的大眾運輸),與繳納不成比例的低廉碳費(停便宜車位)時,選擇後者並非企業缺乏遠見,而是在現有規則下最符合經濟理性的商業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