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川普的「美國製造」怎落實?就是關稅

 

洞察觀點

 

川普的「美國製造」怎落實?就是關稅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10/20)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Made in USA」是川普的選前政見之一,選後如何落實?這政見的背後目的還是「增加就業」與「提高國民收入」。如何透過Made in USA 來恢復過去銹帶(Rust Belt)的榮景,進而落實其目的

「鏽」(Rust)指的是去工業化,或者由於曾經強大的特定工業(例:汽車)萎縮而導致經濟衰退、人口減少和城市衰退。該詞語在20世紀80年代起在美國流行開來,它主要由五大湖區城市群組成,不過定義不盡相同。

但是國際上多年的自由貿易,讓「Made in USA 變得有點困難,最後只好動用關稅來「強化」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誘因。 以下說明!

 

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執行困難

「美國製造」(Made in America)的概念聽起來振奮人心,但在實際執行上,製造業回流面臨多重挑戰。這些困難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長期全球化趨勢與產業結構變遷的結果。

1. 勞動力成本與技能短缺

在美國,勞動力成本遠高於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這不僅包含基本薪資,還有醫療保險、退休金等額外福利。儘管自動化技術能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但高技術含量的製造業仍需要大量專業技能工人,例如懂得操作精密機台、維護複雜生產線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美國長期的「去工業化」過程導致相關技能的傳承斷層,形成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衡

2. 供應鏈生態系的複雜性

全球化已將供應鏈打造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絡,一個產品的製造可能涉及數十個國家的數百個零組件供應商。要將「整條供應鏈」搬回美國,企業不僅要重建供應商關係,還得面對地理距離增加、物流成本上升等問題。例如:TSMC,若想在美國生產,可能必須從頭尋找所有零組件供應商,這不僅耗時,且初期成本極高。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閱讀 ❤️

製造業回流美國製造川普政策關稅戰全球供應鏈產業競爭力稅務改革去工業化就業政策國際貿易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