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概況與機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概況與機會

洪靜玟(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8/08)    《台經月刊第48卷第8期》

隨著AI技術發展與智慧製造需求提升,人形機器人逐步邁向應用階段,台灣在視覺感測、動力模組、微控制器與滾珠螺桿等硬體具基礎,惟AI晶片設計與技術壁壘較高的零組件仍待強化。為因應中國低價競爭,應整合AI與硬體優勢,強化跨模組整合與國際合作;同時,政府亦應從應用需求引導研發與商業化,並積極參與國際人形機器人安全與倫理規範制定,提升產業韌性與話語權。

 

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演進,以及全球製造業對自動化與智慧化需求的持續攀升,人形機器人正逐步從科幻構想邁向實際應用階段。這類機器人不僅具備模擬人類外型與肢體動作的能力,更逐漸發展出執行複雜任務所需的智慧與操作能力,展現出在製造業、服務業乃至日常生活場景中的高度轉型潛力。

在全球普遍面臨勞動力短缺與人力成本上升的情勢下,機器人技術已成為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的戰略性科技領域。企業端亦同步強化在人工智慧應用的布局,並將投資重點從傳統的雲端計算擴展至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以強化人形機器人在感知、決策與控制層面的即時性與效率。此一技術演進與應用需求發展,使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全球發展的關鍵轉折點,為未來智慧化社會建構奠定重要基礎。據此,本研究探討台灣在人形機器人產業中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機會,涵蓋關鍵零組件供應體系、應用場景拓展等面向。


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現況

根據TrendForce調查顯示,人型機器人運動執行能力的關鍵零組件中,行星滾柱螺桿成本占比最高達22%,其次為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及空心杯馬達6%,各領域皆具技術壁壘。值得關注的是,調查指出其供應鏈將與智慧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及無人機高度重疊,這為具備相關技術基礎的廠商提供跨領域整合的機會。對於以精密機械製造見長的台灣而言,人型機器人產業的興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在精密加工、關鍵零組件、智慧製造等領域累積的深厚技術基礎,為切入這個新興市場提供有利條件,台廠有機會透過技術創新與產業整合,在人型機器人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

(一)技術研發與產業基礎

為順應全球智慧製造發展趨勢,2016年7月起我國政府推動「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藉由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逐步帶動國內傳統精密機械產業升級為智慧機械產業。發展至今,該方案已深化我國智慧機械自主技術的中長期布局,促進產品創新與產業轉型,建立完整的智慧機械產業生態系統。其發展重點包括核心零組件與應用技術之研發、上下游產業整合、服務輸出模式建構,進而強化我國在全球智慧機械領域的競爭力與產業鏈完整性。

同時,政府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機制,陸續成立多個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研究中心,如由國內科技大學設立之專責研究中心、工研院、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PMC)、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等,長期辦理技術交流與產業對接活動,與產業界建立緊密合作關係。透過組織產學研聯盟與技術交流平台,促進智慧機械相關技術之分享與共同研發,加速技術落地與應用創新,推升台灣在精密機械、感測模組、伺服馬達、嵌入式系統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基礎,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硬體供應鏈基礎。

人形機器人精密機械人機互動零組件通用型機器人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