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洞察觀點|轉型誘因是商機:歐盟數位身分錢包給台灣政策的真實啟示

 

洞察觀點

 

轉型誘因是商機:歐盟數位身分錢包給台灣政策的真實啟示

副研究員王偉鴻  (2025/10/31)    《永續學院編輯室》

 

當數位身分成為下一個商業戰場,您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我國與歐盟正同步推動數位身分錢包,但策略天差地別。我國數發部採「開放沙盒、等待參與」模式,歐盟卻砸下9000萬歐元,強制250多個跨國組織協作,將技術沙盒測試轉化為「數位市場創造」工程。

關鍵差異在哪?歐盟透過四大試點聯盟,讓銀行、電信、旅遊業等產業在真實場景中看見明確獲利點:銀行KYC成本降低90%、機場通關效率倍增、支付與身分驗證一次完成。這不是技術展示而是精心設計的「商業配對會」,迫使供需雙方共同解決標準化、責任歸屬、商業利益分配等實戰問題。

數位身分轉型不是成本,而是搶佔下一波數位經濟先機的入場券。誰先看懂遊戲規則,誰就掌握競爭優勢。


前言:兩種截然不同的政策路徑

當您在便利商店取貨時,只需打開手機App掃描QR Code,不再需要掏出實體身分證,這是台灣數位發展部(數發部)正在推動的「數位憑證皮夾」(TW DIW)即將實現的場景。2025年3月數發部開放沙盒測試申請,預計年底試營運。幾乎同一時間,歐盟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動四個大型跨國試點計畫(Large-Scale Pilots, LSPs)投入超過9000萬歐元,動員250多個公私部門組織。

兩者都採用相同的國際技術標準(W3C的DID與VC標準),都強調使用者對個人資料的控制權,但推動策略卻截然不同。簡單來說,台灣採取的是「開放測試場域,等待企業自願參與」的模式;歐盟則是「政府出資建立跨國聯盟,強制不同角色協作」的策略性生態系建構。這兩種路徑的差異,將深刻影響數位身分政策的推動成效。


一、歐盟試點計畫的戰略設計 不只是技術測試

四大試點聯盟的精準分工

歐盟的四個LSPs-POTENTIAL、EWC、NOBID與DC4EU-各自承擔不同的戰略任務,共同構成完整的測試矩陣。

POTENTIAL聯盟由德國與法國主導,聚焦最基礎的六大應用場景:政府服務登入、銀行遠程開戶(KYC,亦即「認識你的客戶」流程)、電信SIM卡註冊、數位駕照、電子簽章及電子處方箋。

舉例來說,如果您是一位需要在異國開立銀行帳戶的商務人士,過去可能需要親自到銀行臨櫃,提供護照、地址證明等多份文件,耗時數天。透過EUDI Wallet的KYC測試,您只需在手機上授權分享經政府認證的數位身分憑證,銀行即可在幾分鐘內完成驗證,將驗證成本降低高達90%。

EWC聯盟則瞄準旅遊產業,測試「數位旅行憑證」(Digital Travel Credential)在整個旅遊鏈條的應用-從線上訂票、機場自助報到到簡化海關流程。

NOBID聯盟專注於支付功能整合,測試在購買菸酒時同時完成支付與年齡驗證的情境。這正是台灣數位憑證皮夾規劃中的應用場景,但歐盟已在德國、冰島、挪威等多國進行實測。

DC4EU聯盟則著眼長遠,測試數位學位證書、專業資格證明,以及歐盟健康保險卡(EHIC)等高價值憑證的數位化。
 

❤️ 更多精彩內容,註冊立即獲得 ❤️

數位憑證皮夾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政策設計商業誘因歐盟大型試點計畫開放沙盒測試技術測試KYC (客戶身分驗證) 跨部門協調商業模式網際網路聯盟(W3C)可驗證憑證個人資料自主控制權使用者體驗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