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可投資嗎?解構中國40年經濟的興衰「充滿希望的時代」,可能結束了?!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11/17)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中國還投資嗎? 這是我過去一年最常被問的問題。以下,就用經濟的角度來說明這問題。
過去四十多年,我們見證了可能是人類經濟史上最壯觀的增長奇蹟。中國憑藉著龐大的人口與開放的政策,從一個貧窮的農業國變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熟悉經濟發展的都知道一件事 --「沒有一種增長模式可以永久持續」。當支撐增長的條件一個接一個消失時,危機就會浮現。接下來,將說明中國是如何發跡、衝上高點、步上衰敗的過程,以及目前的困境為何短期無法解決。
第一章: 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WTO 與「全球化」紅利
中國經濟的第一個關鍵轉折點,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此之前,中國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西方國家有資金和技術,但生產成本太高。WTO 就像一座橋樑,把這兩者完美對接了起來。
經濟邏輯很簡單:
- 比較優勢:中國人多地廣且便宜,西方資本進入後,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 市場准入:因加入WTO,中國製造的商品可以「低關稅」進入歐美市場,藉此享受「全球化」紅利。
這段時期,中國只要負責生產,全世界都會買單。這讓中國賺取了巨額的外匯,此時中國的GDP就像火箭一樣升空。
第二章:解決「產能過剩」的「一帶一路」
為了維持高增長,中國除了大量投資鐵路、公路與基礎建設外,也鼓勵企業擴大生產。但問題來了,蓋在人口不多的「鐵路、公路、基礎建設」,效益很差。生產過多的鋼鐵、水泥、太陽能板也不會有人買。
因此,為解決產能過剩,中國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這項政策的盤算是:既然國內賣不掉,那就借錢給東南亞、中亞甚至非洲的國家,讓他們來買中國的鋼鐵和水泥,幫他們蓋鐵路和港口。
這看似「一舉數得」的一帶一路,卻帶來以下問題:
- 壞帳風險: 很多借錢的國家本身經濟狀況很差,根本還不起錢。這導致參與貸款的中國銀行背了一身債。
- 讓歐美意識到中國的「企圖」: 這種由國家主導的大規模擴張,中國除了經濟擴張,也意圖改變國際原有的秩序。但這行為,最終驚動了歐美國際社會,讓他們知道中國要的不是只有經濟利益。
中國外資撤離、產能過剩、一帶一路債務風險、房市泡沫、消費降級、貿易戰衝擊、供應鏈重組、國企補貼爭議、CPTPP制度門檻、成長模式失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