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川普關稅政策:重塑全球秩序的矛與盾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川普關稅政策:重塑全球秩序的矛與盾

杜業榮(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4/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3期》

觀察川普團隊選前的關稅主張,以及當選後乃至上任初期所提出的關稅政策,川普關稅政策兼具矛與盾雙重性質,一方面作為談判籌碼,以「關稅之矛」施壓其他國家,旨在實現美國的外交與經濟的雙重戰略目標;另一方面,「關稅之盾」亦將作為美國製造業與勞工的保護之牆,意在防止外國商品低價競爭,促進製造業回流。未來各國與川普政府關稅政策來回較量的動態調整過程,恐將是新常態。

 

川普時隔四年再次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第47任總統。從競選期間開始,川普對關稅的執著即動見觀瞻,他自詡為「關稅人」(tariff man),宣稱關稅是字典裡最美的字眼。川普的主張包括「全球基本關稅」(Universal Baseline Tariffs)系統,對所有進口貨品一律課徵至少10%的關稅,對所有中國進口貨品徵收60%或更高的關稅。針對與美國貿易逆差較大的國家,或是其認定有匯率操縱或不公平貿易行為者,川普主張實施「互惠關稅(或稱鏡像關稅)」(Reciprocal Tariff),若貿易夥伴對美國商品課徵較高關稅,美國將報復以同樣的關稅水準。川普認為關稅能降低對進口貨品的依賴、促進在美國生產,從而振興美國製造業、創造就業機會與保護勞工。

經濟學家普遍對於川普關稅政策的影響抱持負面看法,例如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引述美中貿易戰的研究指出,關稅很可能將完全轉嫁給進口商而非出口商,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將承擔上調關稅的影響,一般美國家庭將承擔巨大的成本,低收入家庭的負擔將更加沉重(PIIE, 2025)。儘管如此,從選前到選後,川普本人與其團隊仍展現堅定不移的關稅信仰。本文將爬梳川普任命的經貿官員曾對關稅的看法與主張,並以川普當選後乃至上任初期所提出的關稅政策為線索,試圖勾勒川普將如何運用關稅這個「總統能使用的絕佳工具」,重塑全球的外交與經貿秩序。


川普經貿官員關稅主張

川普的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認為,在美國歷史上關稅本是籌措財政收入的工具,也是一種保護國內戰略性重要產業的手段,他比喻川普替關稅這張板凳新增了第三隻腳:將關稅作為與貿易夥伴談判的工具、以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包括促使盟國增加國防開支、向美國出口產品開放國外市場、確保在結束非法移民和遏制芬太尼走私的合作、以及威懾軍事侵略等,關稅都可以發揮核心作用。貝森特提議將美國的貿易夥伴分類,依據其貨幣政策、雙邊貿易協議、安全協議、價值觀等條件,區分為適用高低不等關稅稅率的組別。美國可對關稅組別的轉換設定條件,目的是促使他國在貿易與安全(trade and security)兩方面給予美國更有利的條款。

領導美國關稅與貿易議程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是川普關稅計畫的堅定支持者,在川普授權下亦將督導美國貿易代表署共同實現關稅及貿易議程,他宣稱關稅是總統能使用的絕佳工具(amazing tool)。盧特尼克曾明白表示,加徵新關稅就是一個談判籌碼(a bargaining chip),能促使貿易夥伴與美國協商達成更公平的貿易協議。於選舉期間,盧特尼克承認川普宣稱對所有商品全面加徵10~20%關稅僅是一種選舉語言,他稱川普心知關稅徵收不應針對美國自己不生產的商品,而是更策略性、以促進美國製造為目的,鎖定美國希望在地生產或正與他國競爭的產品。

川普2.0關稅政策全球基本關稅製造業回流談判籌碼經貿安全PNTR中國關稅貿易戰策略全球供應鏈重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