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如何從一家公司變成一個集團——吉嘉電子

 

洞察觀點

 

如何從一家公司變成一個集團——吉嘉電子

副研究員林金榮  (2025/03/03)    《永續學院編輯室》



前言
EMS代工廠,基於生產成本考量,大都訂有「最低訂購量」標準,但在台中潭子有一家公司——吉嘉電子(後續簡稱吉嘉),就算訂單只有一件產品,他也接。
不但接,還很賺錢!2023年營業額25,6億,目前員工約520人,客戶遍及北美、歐洲、澳洲和亞洲,並在台灣、美國及中國設有服務據點。
吉嘉怎做到?企業家精神。


吉嘉的創業歷程及運作模式建構
創業初期,總是有「意外」
宋英銓董事長,成大電機系畢業,先後擔任過日本船井台中分公司音響開發部主任、波麗音樂帶開發主任及普騰研展部經理等職,擁有紮實的產品開發底子。
73年4月,離開普騰、以500萬元在台北創立吉嘉電子,研發生產俗稱大耳朵的衛星接收器(可免費接受),目標美國市場,當年10月上市,不料全球最大的美國市場,突然在年底決定管制(變相收費)空中衛星媒體
——市場與訂單消失。

活下去的本錢:靈活的商業模式、技術實力、生產管理
為了生存,轉型做不需要資金的顧問服務業,專門幫國外廠商尋找台灣的代工廠。吉嘉的第一件生意,就是替美國知名的彩券業者「集太公司」,找到台灣松下生產的彩券售票機。
營運上軌道後,部分廠商提出少量產品的購買需求,例:集太要買無線數據機,但一年只有600台。供應商台灣松下嫌數量太少、技術又高,不想接。為滿足客戶,最後硬著頭皮自己接單。和三名員工埋首研發,不到幾個月就成功開發廠商需要的產品,此事件給了宋英銓重新出發的信心。
二年後,吉嘉的員工增加到20多人,製造部分營業額一年約2,000萬元。
宋英銓自創一套「變形蟲」生產管理模式,三、四名員工就可彈性組成一條生產線。宋英銓表示,吉嘉的員工,多是老員工,祖父、祖母級員工比比皆是,個個身懷十八般武藝,透過生產線的彈性調整,以及自行研發生產設備,就算只做一件產品,也多能不賠錢、甚至小賺。

業務擴張(1):小單「帶路雞」
若沒有小單來證明自己的能耐,就不會有人下大單的!MAGTEK是全球磁卡刷卡機製造大廠,和吉嘉長達十年的合作關係,成了宋英銓最大的轉機。
75年,宋英銓回到台中潭子老家設廠,當時MAGTEK一個月2,000片、約40萬元的印刷電路板訂單,因量小、利潤低,找不到人代工。透過友人介紹找到吉嘉,吉嘉毫不猶豫接單。
一開始,信用卡磁帶只有單軌,後來基於安全考量,79年改成雙軌,吉嘉花了二年才完成雙軌信用卡與讀卡機技術的研發,剛好碰上全球換卡及換機的商機,刷卡機月產量增到5萬餘台。
後續,吉嘉研發多種加值型產品,包括銀行授權刷卡機、存款簿讀卡機等。

業務擴張(2):「金雞母」自己養!
許多具有研發能力的人才,找吉嘉合作,宋英銓就提供資金調度與生產支援,讓他們(solution provider)專心從事研發與行銷,不必煩惱生產及製造,對吉嘉來說,多了一個生產機會。
透過這種創業模式,吉嘉的關係企業日增。集團下的各公司可分為三類,1:對外接單的solution provider,例:集佳(負責生產自動識別系統)、集博(從事貿易)、楷嘉(生產家用音響),2:集團製造中心的
台灣吉嘉,負責代工。3:製造中心所需的關鍵核心能力SMT,由雅嘉所扮演。

持續成長: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把大家「箍在一起」!
集團內的公司要如何維持長久的合作?這是整個集團能否一起往前走並創造綜效的核心議題!關鍵就是利益分配要合理。「solution provider與製造中心」及「製造中心與SMT廠」,利益分配的機制要如何設計? 
機制必須做到四個要求, 1:集團與各公司的目標要融合、 2:對各公司要能產生激勵、 3:不能影響各公司的自主性、 4:公司間談判的各種評估資料,要有共通的標準。5:最後再透過年度或是單一計畫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協。
沒有絕對的公平,但一定要有彼此可以溝通及找到解方的運作方式!


結論
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是靠一批富有創業家精神的台灣人,撐出來的!這批人的創業過程有些共同點,包括: 1:大學或專科畢業後,進入大廠磨練多年,精進了技術、培養了人脈、也學了如何管理公司。2:在看到市場缺口後,呼朋引伴,義無反顧的「下場打球」,3:過程中活用了過去累積的經驗及資本(包括人脈及資金),雖然跌跌撞撞,最終建構的自己的王國! 吉嘉電子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個案。
公司為何能生存?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
——別人做不了,我不但能做,還可以賺錢!
這是需要自身努力培養能耐、歷練與累積資源及面對挑戰的勇氣,這就是創業家精神!

吉嘉電子企業轉型彈性生產供應鏈管理EMS代工創業家精神全球市場利益分配電子產業集團經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