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匯率機制改革和匯率趨勢——中國2006年金融情勢回顧和展望
張明海(作者為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6/11/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1期》
匯率機制和改革方向
自2005年7月中國開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從當時的8.3元升值到7.9以下的水準,累積升值4.8%,但是市場對人民幣仍然保持著繼續升值的預期。我們觀察海外10月分NDF市場,其所預示的一年期匯率在7.65左右,比中國基本上是根據利率平價理論套算的同期遠期匯率(7.70)多承擔了500點敞開風險,表明市場的升值預期並沒有衰退。基本面上,雖然有跡象表明資本流入已經有所遏制,經常帳戶繼續分別保持每月150億,至9月底外匯儲備達到9,879億美元,成為最大外匯儲備國家。
值得重視的是,市場上的升值及其預期過程的背景是,一年以來出檯的關於外匯和匯率的眾多改革措施,包括:
(一)外匯“寬出嚴進”
提高居民經常項目下限額到5,000~8,000美元(2005年8月);開放居民和企業委託機構向外投資,開放銀行等機構境外理財投資,取消對外投資購匯限制,放寬服務貿易對外付款限制(2006年4、8月);出檯境外機構和個人境內購房和購併中國企業的法規(2006年7月)。
(二)“藏匯於民”
境內機構經常專案外匯收入保留比例至50~80%(2005年8月);免稅商品可用人民幣標價結算(2006年4月);配合銀行結售匯頭寸綜合管理,在採取權責發生制原則同時,提高頭寸限額(2005年9月,06年6月)。
(三)市場制度
放寬合格非銀行機構參與銀行間市場的遠期業務,放寬銀行從事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2005年8月);擴大非美元貨幣交易價浮動幅度(2005年9月);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實行詢價交易,並延長交易時(2006年1、9月)。
上述政策措施雖然在短期內不可能根本扭轉升值的預期,但是為形成符合經常和資本狀況的匯率機制構建了制度性基礎,同時也預示了下一步匯率改革的方向。
人民幣升值、匯率機制、金融改革、外匯儲備、資本流入、經濟調控、資本項目、外匯市場、匯率預期、外匯避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