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產業園區淨零轉型方向之芻議
邱金榮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
淨零轉型浪潮除帶動傳統生產模式重構外,也推動全球產業園區朝向淨零發展的典範移轉。淨零趨勢如何影響產業園區之轉型,以及生產空間之規劃與管理應如何因應淨零需求調適等議題,已成為先進國家的重要議程。本文以英國Humber工業區的淨零轉型經驗為對照觀點,英國政府開創了新的政策機制與方向,使位在產業群聚內的企業、公司與地方居民之間能夠採取集體行動、共同建構新的系統,為全球工業脫碳提供典範。
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之一,亦是各類產業經濟活動之載體,故當代經濟活動的轉型,必然伴隨著土地使用調整的動態實踐,從而在空間關係上,反映著生產模式的轉變。據此,在我國倡議產業淨零發展的當下,也必須將生產空間的淨零轉型策略納入政策議程範疇進行通盤思考,才能使轉型之路順遂。
近年來,淨零轉型浪潮除帶動傳統生產模式重構外,也推動著全球產業園區朝向淨零發展的典範移轉。淨零趨勢係如何影響著產業園區之轉型,以及生產空間之規劃與管理,應如何因應淨零需求調適?前述議題已成為先進國家的重要議程。為回應前述問題,本文首先將點出生產空間轉型對於淨零發展之重要性;其次,指認我國當前產業園區淨零轉型所面臨的主要課題;接續,以英國Humber工業區的淨零轉型經驗為對照觀點,梳理其淨零轉型規劃的新思維取徑。最後,則奠基於前述討論,提出本文對我國園區淨零發展規劃之觀察與建議,期盼能為我國產業與園區的淨零轉型開拓出更為寬廣的道路。
透過土地使用安排或道路設計等空間規劃手段,可有效的減緩都市溫室氣體的排放。不過,觀察我國現階段園區淨零策略規劃,多從產業面向與能源轉型的緩減面向切入,尚未將空間計畫納入淨零政策的視野。
生產空間轉型對於淨零發展的重要性與政策意涵
淨零轉型已成為國際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也是各國在後疫情時代最主要的政策議程項目。考量氣候變遷造成的負面影響急迫,各國已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先進國家也多以淨零轉型為理念,推動國家產業的長期轉型布局,我國亦將2050淨零排放入法,引領未來中長期因應衝擊之氣候行動。
(一)產業用地在我國經濟成長上扮演重要角色,且為不可忽視的減排來源
長期以來,產業園區在我國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依據「110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總報告」,由政府規劃設之各類園區合計創造約新台幣11兆元之生產總額,占全國生產總額逾1/4,產業乘數與擴散效果更是難以估算,也帶動我國經濟與就業的穩定發展及成長。產業園區雖帶來經濟面的正面效益,但難以避免的則是伴隨著生產活動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性,如各類環境汙染、碳排放等。依據國發會盤點(注1),我國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經扣除碳匯後之淨排放量為265.62 MtCO2e,較基準年(2005年)約減少1.1%。其中,若依部門別區分,我國製造部門約占排放總量的51.4%為最多,顯見製造業為不可忽視的減排來源。
淨零轉型、產業園區、減碳政策、碳排放、空間規劃、英國Humber工業區、產業減排、2050淨零、工業脫碳、綠色成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