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策略之建議
左峻德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工業革命活絡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遽升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因為激勵各國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奏功而同獲殊榮。此項獎項之頒發顯示國際上已對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日益嚴重之暖化問題達成共識,各國皆有義務遵守2005年2月開始生效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要求在2008~2012年之間,將二氧化碳(CO2)、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氫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六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減少到比1990年排放量低5.2%之水準。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印尼峇里島舉行,本次會議之主題即為確保「京都議定書」第一期承諾在2012年到期後,192個國家協商取代「京都議定書」之新規範體系Bali Roadmap能及時運作。從「京都議定書」之法律效力到Bali Roadmap之新規範制定,均顯示出各國皆需對溫室氣體減量做出具體貢獻。
根據IPCC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全球大氣二氧化碳之濃度從工業化前(1750年)的282ppm增加至2005年的379ppm。目前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遠遠超出根據冰芯(Ice Core)記錄得到的65萬年以來之自然變化範圍(180~330ppm),而在近十年中(1995~2005年)之平均增加速率為1.9ppm,比長期(1960~2005年)平均增加速率1.4ppm高出甚多,顯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量溫室氣體之排放。而近代科技進步,又擴大溫室氣體排放之幅度,在1970~2004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量最大來自能源部門(145%),其次為交通運輸(120%),工業部門的直接排放則增加65%。這種發展趨勢為工業化國家過去發展之模式,亦即隨著經濟愈發展,溫室氣體排放量愈多,對於地球環境之威脅也愈大。就台灣而言,過去十年來(1997~2006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4%,而同期間之CO2排放增加率為5%,CO2排放逐年穩定增加,而且增加幅度傾向高於經濟成長幅度(詳如附圖),顯示經濟成長率與CO2排放增加率相互聯結(coupled)。2006年我國CO2排放量已達2.67億公噸,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全球排名為第22位,若以人均排放量排名,我國則為全球人均排放量四公噸的三倍,高居第21位,達到11.9公噸。這種發展趨勢即是一種不平衡發展之現象,隨著經濟成長而耗用大量化石能源,在化石能源使用之過程當中,排放各種溫室氣體,進而影響環境品質,最後形成一個經濟成長導致能源使用增加,並惡化環境品質之惡性循環,傷害到人類生活環境,甚至於生命財產之安全。相對而言,若能透過增加潔淨能源使用達成經濟持續成長,並促進環境改善之良性循環則是各國努力爭取之目標;本文即嘗試以發展新能源之角度配合我國國情之需要,提出一個良性循環之建議。
附圖 1997~2006年CO2增加率超過GDP成長率
我國CO2來源剖析
台灣能源供應主要是依賴進口,能源自給率不及2%。由於工業部門長期以來使用大量能源,使得能源需求始終高居不下,譬如鋼鐵、石化、光電、水泥、造紙等產業,耗用大量化石能源,同時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特別是CO2排放,工業部門CO2之排放占全國CO2排放的48%(2006年),其次是運輸部門的CO2排放約占全國CO2排放的16%,而住宅部門、能源部門及商業部門則分占13%、7%和7%。顯示工業部門和運輸部門是最耗用能源且排放CO2最多之兩個部門。若從供應端來分析CO2排放來源,則可發現能源部門是CO2排放量最多之部門,約占全國CO2總排放量的58%,其次是工業部門的22%和運輸部門的16%。再進一步觀察我國能源結構,則可發現2006年石油使用70.5百萬公秉油當量,約占全國能源結構的50.7%,其次是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分別使用44.8和11.2百萬公秉油當量,各占全國能源結構的32.25%和8.06%(詳見附表)。簡言之,油、煤、氣三種化石能源構成了90%以上之全國能源供應,若僅以電力供應觀之,則火力發電約占全國電力供應的60.9%,汽電共生和核能則分別占全國電力供應的18.4%和17.1%。能源部門產生之電能主要是滿足工業部門成長所需,能源部門中之火力發電廠是主要電力供應來源,而燃煤火力電廠約占全部火力發電的82%,燃油和燃氣皆分別僅占9%。這種發電結構主要是基於成本之考量,因為煤炭之成本相對石油和天然氣要來的便宜。因此,燃煤火力發電廠提供了便宜的電力給工業部門使用,同時也連帶的排放大量CO2,燃煤發電廠排放的CO2在2006年已占全國CO2排放量的四成以上,可說是溫室氣體排放之最大汙染源。
新能源、能源轉型、離岸風電、生質能源、燃料電池、氫能、碳捕捉與封存、IGCC、節能減碳、能源自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