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推動原鄉產業發展之芻議

 

台經月刊

 

【社論】推動原鄉產業發展之芻議

台經院  (2011/10/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0期》

         全球原住民族運動始於1970年代的北美洲,主要目標係在爭取原住民族的生存權、認同權、文化權、自決權、財產權與補償權等權利。歷經30多年的爭取後,聯合國大會於2007年9月13日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宣示「確認所有民族享有自決權至關重要,並根據此項權利,可自由決定自己的政治地位,自由謀求自身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

1980年代台灣受到國際原住民族運動的影響,於是展開對原住民族運動的重視,當時雖然實現行政院設立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原住民族正名、憲法增修條文保障原住民族、設立原住民電視台等訴求。但有關增編原住民族保留地、保障原住民族生存權與經濟權的部分,與原住民族的期望仍有一段距離。

在推動台灣原鄉產業經濟發展方面,雖然原民會與其他部會持續投入資源,以挹注原鄉部落的產業與經濟發展,但成效仍不足,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原住民族產業的發展仍有幾項問題亟待解決:(1)政府的施政方面,過去的政策偏重於漢人的思維方式及仿效主流部會的政策推動模式,較少貼近原住民族實際的社會需要,導致施政的結果與原住民族的期待出現落差,無法全然回應及滿足原住民族的需求,並且稀釋了政府資源投入的效能;(2)原鄉產業經營方面,依據原鄉部落產業調查結果顯示,原鄉部落產業普遍面臨資金不足、不擅行銷、利潤微薄、銷售通路有待拓展、生產技術需要提升等問題,顯示原鄉產業整體的產、銷、研能力尚待強化;(3)原鄉部落的產業特色方面,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待建構產業連結與形塑各族特色;最後是原鄉產業人才方面,原鄉就業困難,出現人才外流與人才斷層。因此,為克服原鄉長期產業發展困境及推動原鄉產業發展,作法上應以「核心─整合─輔導」為產業推動策略,發掘原鄉部落的產業發展差異化優勢,尋找部落型產業亮點著手,以符合原鄉產業發展之適足性及實現原鄉經濟所得之自足性適切目標。相關推動策略及作法內容分述如下:

一、核心策略:發展各族產業亮點。台灣原住民族因為各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與內涵,且原鄉部落分布在自然與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這些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景觀,即是發展原住民族產業的重要資源與優勢。上述特色若能結合相關資源,並強調以觀光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工藝產業、影視產業或精緻農業五大主軸為核心,加入金融輔助措施,推動以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產業」,藉以發展原鄉部落觀光及文化創意相關產業,提升原鄉區域整體形象,創造觀光吸引力,以促進原鄉部落之產業與經濟發展,這樣必能帶來有效的經濟效益,並使原住民族能夠自主且全面性的發展。

在作法上,因原鄉部落擔負重要的歷史傳承使命,即是原鄉族人彼此間,深具部落意識與認同,向心力與凝聚力極強,對原鄉部落的公共事務也有高度的參與意願。因此,推動原鄉產業發展應落實「在地執行,中央統整」,由原鄉部落透過部落組織,凝聚部落的向心力,並從建構以「點─線─面」的產業發展模式來思考。可操作性的作法包括透過遴選出原鄉部落的產業亮點,進行原鄉部落人、文、地、產、景等產業資源盤點,將原鄉部落之產業資源優勢,整合為具有「地方性」、「獨特性」、「故事性」與「文化性」之特色產業;或將原鄉部落地理空間範圍內,已有一群相同或相關產業之商家、工作坊或從業人員予以整合,以形成產業群聚效益。再由產業亮點發展出鄰近原鄉部落間的資源整合,例如:原民會已推動花蓮縣光復鄉、豐濱鄉、瑞穗鄉、玉里鎮、卓溪鄉及台東縣長濱鄉等六個鄰近鄉鎮,即運用「節慶行銷」概念,推動「祭典遊程」,整合並發展花東六鄉鎮的觀光旅遊產業。最後由鄰近原鄉部落間的資源整合,結合台灣北、中、南、東各區域之原鄉鄉鎮特色,進一步形成具獨特性的區塊統整發展模式,如北部區域可結合泰雅族的傳統文化,配合在地自然景觀、生態特色,可進行登山健行、生活體驗等活動。

若再連結烏來與大同,另與南澳溫泉結合,即可形成「慢活、養生與文化的串聯」區塊;中部區域結合賽德克族、邵族、鄒族、泰雅族等傳統文化,串聯阿里山、日月潭等自然景觀及桃竹苗之溫泉行程,適合發展「生態與歷史饗宴」區塊;南部區域結合布農族、魯凱族及排灣族傳統文化,並串聯當地自然景觀、特色建築、文化園區、文化遺址(含古戰場)及手工藝創作等,可形成「建築、藝術與文化的對話」區塊;東部區域結合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及排灣族的傳統文化,並結合花東山與海的生態特色、祭儀、美食及文創商品,可形成「山海共舞觀光旅遊」區塊。

二、整合型策略:實體行銷與虛擬行銷並行的整合型行銷拓展機制。依據原鄉產業調查顯示,目前原鄉產業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行銷通路問題。在作法上,可透過原鄉產業博覽會、增設銷售據點、遊客體驗、媒體及電子網路行銷等管道,將原鄉部落產品傳達予消費者,提高原鄉部落產品的能見度,並加深消費客群的意象,進而帶動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三、輔導型策略:人才培育與經營管理並重的輔導型中長程陪伴輔導機制。從原鄉產業調查當中發現,原鄉產業亟需提升行銷技巧、經營規劃與產品設計。因此,在產業經營與輔導的作法上,應結合在地輔導團隊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並導入產業營運管理、產品品質管理、產品包裝設計與行銷管理等產業經營管理及行銷課程,並提供產業經營諮詢診斷及輔導服務,將有助於提升原鄉部落的產業發展。

總之,台灣原鄉部落雖然位處偏遠地區,產業也面臨前述論及的幾項問題。然而,原鄉部落因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與生態自然資源,仍具發展原鄉特色產業之潛力。因此,未來若能強化原鄉與中央之合作關係,盤點原鄉的產業發展優勢與中央挹注的資源,讓原鄉人才參與政策制定與推動,以有效統整及運用發展資源;結合原鄉同業與異業產業,以形塑原鄉產業群聚,點亮原鄉產業;連結原鄉產業與行銷活動,以提升原鄉商品的能見度,增加消費客群與購買力;發揮影視(如:電影「賽德克‧巴萊」)─文化─觀光─工藝─休閒等產業之綜效,以結合文化與深度旅遊及消費。上述作法,除可促進原鄉部落的產業及經濟發展,並能呈現原鄉部落的產業特色,且能吸引原鄉產業人才回流,實現原鄉部落產業發展適足性與經濟所得自足性之政策目標。

原鄉產業部落經濟文化創意三生產業區域整合特色觀光人才回流群聚效益原民政策行銷通路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