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提升我國勞動生產力的新思維
林怡君 (2016/09/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9期》
根據國發會2014年8月的「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150年)」推估資料顯示,我國總人口總數在2021年達到2,365.1萬人的高峰後,將出現下降的情形,2060年預估只有1,818.4萬人,較2000年減少約409.3萬人;其中,工作年齡人口規模更是呈現快速萎縮的情況,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數占總人口比重由2014年的74.1%,持續下降至2060年的50.8%,該占比與日本、韓國水準相當,同為比重最低的國家,對產業所需人力資本的供給恐將造成衝擊。
本文以每人工時產出或每就業者產出來觀察近年我國勞動生產力的變化情形,無論以前者或後者所衡量的勞動生產力,其提升速度皆呈現趨緩現象;以每工時產出計算的勞動生產力之成長動能主要來自製造業,但製造業勞動生產力之成長幅度在2011~2015年間大幅縮小,使得整體產業勞動生產力成長速度亦同步趨緩,服務業勞動生產力變動在同期間則呈現穩定;再以每就業者產出計算的勞動生產力來看,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在2011~2015年期間同樣出現明顯走緩,服務業則出現停滯狀態(表1)。
表1 我國勞動生產力成長率之變化
一個國家的「勞動力數量」或「勞動力投入總工時」與「勞動生產力」相乘即可得其「國民總生產」;換言之,受到少子化與高齡化影響,致使勞動力規模擴充速度趨緩,如何在既有勞動力數量上追求勞動生產力的提升,成為維持或促進經濟進一步成長的主要管道;而勞動生產力的提升主要是透過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與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累積與有效運用;據此,本文透過勞動生產力變化主要影響因素之研析,來分析各個影響因素對勞動生產力的貢獻與維持我國經濟持續成長的能量。
由於國內相關研究文獻對於勞動生產力的探討多以每就業者產出來衡量,較少針對每人工時產出進行探討,加上製造業的勞動生產力水準與成長速度都相對整體平均來得高、來得快,因此本文嘗試收集與歸納主計總處之以每人工時產出衡量的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統計資料,利用多元線性迴歸模型來觀察影響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在2001~2013年間變化之因素,影響因素包括資本深化、研發密度、技術移轉、出口值比重、對外投資比重、吸引外資比重等廠商特性,以及高低技術勞動比重、產業外勞比重、流動率、缺工率等勞動特性(表2)。
勞動生產力、資本深化、技術創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