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邁向數位金融3.0 台灣銀行業的轉型與挑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邁向數位金融3.0 台灣銀行業的轉型與挑戰

張凱惠  (2015/05/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5期》

全球銀行創新之父布萊特‧金(Brett King)於2013年10月出版「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指出,「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傳達未來銀行業務不限於發生在實體銀行,而是隨處皆可進行,銀行與客戶的互動方式亦將出現巨大的變化,銀行須更從客戶角度去思考產品的價值、交付的方法,以及與客戶接觸的情境。

根據愛立信(Ericsson)在2014年7月發布行動趨勢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行動用戶將達75億,超越全球總人口數,而2019年達到92億,屆時行動寬頻用戶達76億。根據IBM公司估計,行動銀行將於2016年成為大多數客戶的首要通路,未來十年內美國將減少30~50%分行數。由此可見,透過手機平台,金融服務出現質與量的重大轉變,行動銀行、行動支付成為主流,造成金融角色重新定位。

拜行動通訊、社群媒體、大數據、雲端科技等資通訊技術之進步,消費者愈來愈依賴線上交易需求,隨之造成銀行業第二次創新轉型的需求。金融服務勢必順應時代潮流、配合資訊發展,以提升消費者便利性。

 

何謂Bank 3.0?

新興科技潮流帶來銀行服務型態轉變,從Bank 1.0、2.0持續進化到3.0階段(附圖)。嚴格來說,Bank 1.0時代是從13世紀義大利誕生的第一家銀行「巴爾迪銀行」(Bardi Bank)開始,營運模式是以實體分行布點為基礎,此模式平穩運行數百年,即便1960年代出現全球第一台ATM,仍不至影響此營運模式。而Bank 2.0時代則是指20世紀出現「網路銀行」,短短數年期間,網路銀行成為客戶與銀行間的主要通路,智慧型手機出現的趨勢更加催生「行動銀行」的出現,在網路發達與行動裝置盛行的年代,金融交易電子化,從線下服務轉移到線上服務。此一時期的轉變使得銀行必須正視實體分行的轉型需求,從「較優質的實體銀行通路」的認知,移轉到完全以客戶為中心的通路規劃。

 

   Bank 1.03.0的演化

 

Bank 3.0時代則宣告了銀行業務不再依賴實體設施,而是轉向成為虛擬金融(virtual banking)或數位金融(digital banking)的概念。在網路化、社群化、行動化的持續驅動下,被迫不斷減少金融交易的中間環節,將金融服務的選擇權直接交給客戶的一種商業模式。由於Bank 3.0更為重視即時客戶互動,未來客戶對於銀行「功能」的重視將甚於實體營業據點,而銀行服務本身將延展到Google、PayPal、支付寶、電信營運商、手機製造商、零售連鎖業等各行各業,客戶不會只單獨使用特定銀行的特定產品,而是以多種方式與銀行互動。

數位金融3.0行動銀行Bank 3.0虛實整合電子支付金融創新跨業競爭大數據應用數位通路資訊安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