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社會溝通 -國內外案例與未來推動策略
李永正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
公共工程和大型能源開發專案經常會引起鄰避效應,綜觀全球案例,CCUS同時受到各方反對與支持,緣於各地利害關係人關注的面向與立場不同。社會溝通與民眾接受是CCUS專案順利執行的必要條件,本文藉由研析國內外CCUS社會溝通個案萃取相關經驗,提出我國推動CCUS社會溝通實務上可操作的建議,同時也期待能夠對其他需要進行社會溝通的政策措施帶來參考價值。
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注1)是實現淨零碳排放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據Global CCS Institute數據(注2),2023年全球有41個營運中的專案,以及351個開發中的專案,整體二氧化碳(CO2)捕捉估值達到361百萬噸/年,較2022年增加50%。CCUS技術和應用已超過半個世紀,已不是所謂的「新技術」,但在世界各地仍受到程度不一的疑慮和反對。公開透明提供正確資訊,主動積極進行社會溝通對話,提升民眾認知與支持,已被認為是普及CCUS布署進而實現減碳淨零的必要過程。本文首先簡要闡述公部門投入CCUS的政策理由、可能的爭議以及社會溝通的重要性。其次,藉由國內外知名案例說明社會溝通的做法。最後綜整文獻回顧、個案經驗與專家意見,萃取出具實務參考價值的操作建議。
荷蘭鹿特丹ROAD專案是當時全球最大的離岸CCS示範專案之一,團隊記取荷蘭小鎮Barendrecht的經驗,並了解專案的順利執行不僅取決於技術與工程的成熟度,更重要的是必須主動提早與利害相關人溝通、讓資訊公開透明、獲得當地支持。
投入CCUS的政策理由
在追求淨零碳排放的道路上,CCUS技術扮演關鍵角色,這議題在全球以及我國的能源與環境政策討論中日益受到重視。淨零目標旨在通過各種措施平衡人類活動釋放的CO2與從大氣中移除的CO2量,最終實現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為零的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單靠節能減排和轉向可再生能源等傳統方法已不足夠,尤其是對於那些難以避免產生大量CO2的產業部門。
CCUS技術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能夠直接從源頭捕捉CO2,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或安全地儲存於地下,這不僅可減少大氣中的CO2濃度,亦可幫助重工業等碳密集型產業減少碳足跡。
國際能源總署預估(2023),在2050年以前CCUS可貢獻全球8%的CO2減排量,是目前唯一可以去除重工業和長程運輸排碳的技術解決方案,也是部分高碳排產業目前唯一成本可負擔的解決方案。
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淨零排放、社會溝通、CCUS技術、利害關係人、環境政策、鄰避效應、減碳策略、民眾接受度、台灣能源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