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教育必須當成經濟問題來改革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教育必須當成經濟問題來改革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6/03/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3期》

知識和教育使人類的進化不同於其他生物

一般生物的演化主要是基因的改變,但人類幾萬年來的進步卻不是靠基因的改變,而是知識的累積。創造、學習及累積知識的能力使人類和其他生物截然不同,而多了一個進化的方式,也使現代人的能力比萬年前相同基因的人類高出極多。但知識不像基因那樣能自動遺傳給下一代,現代小孩出生時和萬年前的嬰兒沒有多少差異,每個人都要靠出生後的學習才能成為和萬年前人類不同的現代人。所以教育是人類維持現有生活水準和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工作。而由於近幾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生產知識的進步極大,知識未能趕上的人甚至難以加入生產活動,因此教育的責任已和以前不同且更為重要。
 

現代人需要更生產技術的教育

在農業時代生產技術和社會關係都較單純且很少改變,因此大部分人不需特別的教育就能學會必要的生產技術和社會能力。工業革命之後生產技術和社會關係都變複雜,技術和社會規範都需要用較多的教育來學習。而在當時形成的教育思想可能更重視國民的基本道德甚至愛國心等讓社會更健全的素養,生產技術只須用一部分時間學習即可。到了近幾十年技術的發展已很複雜而快速,沒有下很大的功夫去學習的話就可能難以參加較有價值的生產活動,未具有必要的再學習能力的人也可能跟不上新技術而失去工作。這種時代所需的教育和以前很不相同,如果我們還用老式的教育思想,很可能使人民知識的累積和進步不如別人,而使國家發展落後。
 

教育是經濟問題,是經濟發展的關鍵

Thomas FriedmanMichael Mandelbaum在檢討美國為何可能落後於世界的著作That Used To be Us(中譯:我們曾經輝煌)一書中,認為教育是美國能否恢復領導地位的關鍵,而教育應該是經濟問題。其實台灣教育未能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們不願把教育當成經濟問題,因此教育對外無法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內也未能做到效率和公平的原則。

有些人士可能認為教育是件崇高的事,不能用銅臭味的經濟方法來思考,更不能被經濟的考量所支配。然而就以教育崇高的目的來說,還是和其他人類活動一樣必須考量其公平、效率,以及其對整個社會的貢獻,因此並不能排斥經濟學有關公平、效率及社會影響的分析。教育崇高的目標是要讓每個人的潛力得以發揮,讓個人和社會更好。這就是要將只擁有人類基因的新生兒,改變成也擁有人類知識和道德的現代人。這過程和把原料加工成產品類似,即使原料和產品目標不變,加工方法仍有很多技術效率和成本效益的問題可以討論。而人的潛力能發揮到什麼程度,能對人類社會有什麼貢獻,也都和社會經濟的需要息息相關,所以教育和其他產業一樣要有經濟和其他因素的考量。

教育改革人力資本因材施教經濟發展產業需求教育公平技能培育社會流動學習資源人才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