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從民生相關產業探討循環經濟概念之應用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從民生相關產業探討循環經濟概念之應用

陳富德  (2017/08/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8期》

   「我們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520總統就職演說中,蔡英文總統宣示台灣未來將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台灣過去在線性經濟發展模式下,以代工為主要發展模式,高度仰賴降低成本的商業模式。根據麥肯錫顧問研究公司指出,每年全球開3.2美元的原料生產消費物品,高80%原物料只使用一次就丟棄或焚毀,顯示線性經濟高度耗用且浪費資源,美國能源署預2010~2040年全球能源消耗將增56%

   觀察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附圖)2002~2008年原物料價格已經飛190%,近2016220172月的年增率最高41%,表示原物料價格漲幅驚人,波動程度也大,高度仰賴原物料的代工模式,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原物料成本大幅上漲,造成企業獲利萎縮,台灣經濟成長不振。

 

   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

 

   台灣本身缺乏低價的在地資源,90%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60%的食物仰賴進口,無法掌握前端的原物料價格,也沒有具備經濟規模的廣大消費市場支持,如何建立一個讓資源可持續回復、循環再生的經濟體系與產業系統,是當前和未來台灣經濟困境的解套關鍵。

 

循環經濟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目前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是線性經濟模式,產品供給端從原料的開採,到加工生產大量產品,需要大量消費,且產品設計是壞了維修困難,過了保固期的維修費高於買新的產品,產品使用後丟棄,企業大部分也不負責回收,無法鼓勵重複維修再利用,這樣的設計思維與商業模式,破壞環境與耗用資源的真實成本未被反映。從需求端來看,民眾生活中各種產品與資源耗用的情況不停上演,短期內頻繁更換新手機、車廠裡的大量廢輪胎、喝完牛奶、飲料後的空瓶罐、大型量販、食品零售業者大量即期或過期食物、家具廢棄與回收,大量剩餘的衣服或是家家戶戶每天製造的廚餘等,後續怎麼處理?

   這些看似垃圾的物品,實際上都具有循環回收的可能性,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相關產業,需要導入循環再生、讓產品重複使用次數增加,使用後的廢棄物能同等品質回收、或升級回收,使得資源完全有效地被循環利用,達到零廢棄物狀態。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預估2030年全球中產階級會增加49億人,原物料需求會持續增加,且開採成本持續成長、供給減少,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原物料價格不斷攀升,經濟快速發展造成高度都市化、氣候變遷、自然生態惡化、大量廢棄物等各種問題持續惡化,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民眾生活,如果不改變現行的經濟模式,總有一天會成為資源耗盡,到處汙染的環境。因此,循環經濟概念更應該融入民眾生活,民生相關產業所涉及的產品與服務,多以人的生活為核心出發,是技術創新的搖籃,亦是最有活力的族群,且存在諸多商業模式創新,利用循環加值、合作與創新商業模式,讓民眾的日常生活走向零廢棄與減少浪費,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與就業,協助民生相關產業朝向永續發展的產業轉型升級 

循環經濟資源回收永續消費廚餘再利用服飾租賃再生能源靜脈產業商業模式創新食品再分配廢棄物管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