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強化學研智財管理 讓科技計畫成為「導彈」
林婉菁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台灣經濟發展已由「效率驅動往創新驅動轉型」階段,晉升為「創新驅動」階段,亦即經濟優勢的發揮有賴於國家及產業的創新構想與創新能力,而任何創新成果的創造、權利保護、乃至於實現價值的商業運用,關鍵都在於「智慧財產」之落實。智慧財產屬於無形資產,目的在於對技術或原創者之創意成果進行一段時間內的保護,以確保其權利不受侵犯,有助於維續創作與發想之動力。
質量之間的不平衡
檢視台灣的智財發展現況,可發現以專利生產力而言,台灣多年來在全球皆居領先地位,應有相當豐厚的能量邁入創新經濟,但實際上對於各個產業的競爭力卻未有顯著影響,根本原因在於「量」與「質」之間的不平衡。一項創新研發成果申請獲證為智財,如未加以運用,就只是徒增專利「量」,而無價值可言,為了能將創新研發成果的價值極大化,智財循環的概念應運而生—創造、營運、經濟價值,各環節相互銜接扣合即可啟動正向的循環發展。
進一步觀察目前連結研發創新到價值展現的各環節,可發現在智財創造運用方面,國內各界的研發投入多欠缺市場競爭的思考。企業本身的研發投入受限於盈利的考量,往往只能短線求快,又由於台灣長期以來的產業優勢奠基於掌握完整的零組件供應鏈,並不視專利為搶占市場創新先機的武器,而僅是獲得或穩住國際大廠訂單的防禦盾牌,在被動且缺乏整體布局思維的情況下,智財價值鏈並未有效的串接形成。
而學校與研究機構實則擁有豐沛的研發能量,應扮演提供產業關鍵技術的前端角色,但卻在研發成果管理、研發規劃執行,以及分析工具的掌握皆有所不足,以致於大量成果僅停留在「創造」階段,並不具有營運的能力、亦缺乏發揮經濟價值的實力。因此,如何將學研機構龐大的研發能量,進一步轉化為符合商業需求的高品質專利,強化智財管理體質無疑是關鍵的第一步。
亟待活化運用的學研機構專利能量
台灣的技術貿易現況雖受限於統計資料的不足,難以準確呈現,但從中央銀行統計數據中可捕捉概況(附表),我國的專利權、商標等無形資產使用費的匯入、匯出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逆差,2004年逆差約13.8億美元,至2011年已飆升至近50億美元,近幾年雖略有所降,逆差金額仍超過十年前的兩倍之多。從台灣領先國際的專利生產力,對比於技術貿易逆差來看,可發現研發成果的確有效率的被轉換成專利,但所累積的龐大專利量並不足以支持商業需求,業者反而持續的對外支付高額技術購買金。
附表 我國專利權、商標等使用費收支變化
以全國研發經費來看,每年投入在大專校院及研究機構的研發經費高達新台幣1,000多億元,但研發成果卻未能有效應用至產業及市場,林婉菁(2014)「學研機構專利運用調查」結果顯示,從已獲證專利的運用情形來看,2013年的平均專利運用率為11.08%(注1),意即各學研機構到2013年為止還有效的專利中,平均還有八成以上的專利未曾授權使用或讓與,成為徒耗維護成本的智財;再以技轉及專利運用收入來衡量對產業的技術貢獻,2013年的學研機構對產業的國內技術貢獻比重約為34.17%(注2),即2013年產業在國內的技術購買中,僅三成從學研機構而來。造成如此質、量不均的主因在於學研機構內部的智財管理機制與資源明顯不足,以致於關鍵績效指標(KPI)達標的設定與要求下,只能忙於競逐申請與獲證數量,無法真正落實研究規劃、目標與成果之扣合。
專利商業化、智財戰略、技術移轉、科技計畫改革、智財管理、研發轉型、產創條例、專利品質評估、學研創新、商業模式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