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從台日韓附加價值率變動研析我國製造業當前定位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從台日韓附加價值率變動研析我國製造業當前定位

陳怡妏(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長泰(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4/16)    《台經月刊第48卷第4期》

台、日、韓所構成的亞洲邊緣島鏈,其戰略角色日益重要,對區域安全與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成為美中競爭格局中的關鍵因子。三國在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製造領域,皆具備領先技術,本文將探討台灣產業政策在提升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並超越日韓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分析台灣製造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定位及未來調整方向。
 

台灣、日本與韓國同為東亞主要已開發國家,地理位置相近,產業發展既競爭又互相依存,三國同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近年來均受到美中經貿關係惡化的影響,影響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台、日、韓構成亞洲邊緣的島鏈;從科技產業發展,特別是半導體製造能力來看,三國皆具備領先技術實力。隨著美國科技巨擘將各類軟體整合至半導體技術,台、日、韓的戰略角色日益關鍵,成為美中競爭格局中的重要因子。

另一方面,COVID-19疫情期間國際製造業供應鏈斷鏈的狀況,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對全球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讓歐美等先進國家市場對於國內供應鏈韌性與經濟安全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連帶使國際供應鏈進行重組。台、日、韓作為國際供應鏈重要成員,從製造業結構組成來看,日本、韓國兩國的產業分布較為相似,台灣則與日、韓存在較大差異。對此,本文將透過觀察附加價值率變動趨勢,並拆解附加價值率的構成,探討台灣產業政策在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超越日韓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說明當前台灣製造業於國際供應鏈之定位,並探討未來調整方向。


台灣與日韓競合下的產業發展歷程

早期韓國與台灣常被視為東亞「發展型國家」的對照組,自「亞洲四小龍」崛起以來,兩國政府透過產業政策積極投入資金與資源,使資訊電子、半導體、工具機等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不少台灣企業將韓國公司視為主要競爭對手,在這樣的發展歷程,有部分觀點認為,只要政府大力投資,特定產業便有機會成功,並將台、韓產業差距歸因於經濟體規模與政府投資規模的不同。同時,也有觀點指出,台灣產業發展趨緩的主因在於政府未能精準選定投資標的,導致資金投入未能再造如台積電、聯電般具影響力的企業;相較之下,韓國政府持續支持三星、LG等企業,使其在新興產業競爭中維持優勢。

相對而言,台日關係的發展早期主要以產業合作為主,始於1960年代中期的東亞區域產業轉移。當時,日本以紡織等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但隨著競爭優勢減弱,開始透過對外直接投資(FDI)將產業轉移至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帶動台灣勞力密集產業的發展。自1970年代中期起,日本進一步將資本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導入台灣,奠定台日間的垂直分工模式。1980年代末,受「廣場協議」影響,日圓大幅升值,日本開始輸出缺乏價格競爭力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進一步促進台灣產業轉型。因此,台日過往合作模式主要以日本提供資本與技術、台灣負責生產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然而,台灣隨著製造技術實力提升,已大幅降低對日本技術的依賴,甚至在部分製程技術上超越日本,能夠提供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附加價值率產業升級台日韓比較製造業定位產業結構調整半導體競爭電子光學產業供應鏈重組多元化發展經濟安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