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消費與生活型態之研究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消費與生活型態之研究

張馨月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生活型(lifestyle)」起源於心理學與社會學,指的是個人特定的生活模式,主要被用以討論各種社群或社會階層的生活模式,以及其流動性;很快地在年代後期與年代,生活型態這個名詞就被行銷界廣泛應用。其中,芝加哥大學William D. Wells教授是最大力倡導生活型態概念的一位學者,並且致力將此概念應用在行銷這個領域。

Wells認為過去行銷研究者通常使用性別、年齡、收入、職業、居住地點等人口統計變項來區隔市場,但無法完全描繪出消費者的特性,更無法了解消費者的內心,如消費的態度與價值觀等真正影響其購買行為的想法,所以他建議採用生活型態以更精準貼切地區隔市場。Reynold & Darden (1974)則從心理測量學的觀點來看生活型態研究,認為生活型態研究比較注重於態度、活動以及一些狀態變數上的衡量,能夠反應出其他變數(如人口統計變數)所不能充分代表的部分。
 

生活型態的定義

生活型態係源自於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研究範圍,為一門社會科學,其理論是出自Kelly (1955)的個人認知結構理論,其主要在解釋個人如何組織自我內在世界,以及個人如何隨著外在環境改變,而改變其自我內在的世界,故生活型態即認知結構系統。

Lazer (1963)認為:「生活型態為一系統性的觀念,它是一社會或其中某一群體在生活上所具有的特徵,這些特徵足以顯示此一社會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之不同,而具體表現於動態的生活模式之中。所以生活方式是文化、價值觀、資源、法律等力量所造成之結果,消費者的購買及消費行為就反映一個社會的生活型態。Andreason (1967)則認為:「生活型態是一個社會科學的觀念,乃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獨特行為的統合,而其涵義可說是一個配置的問題,亦即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各個不同的個人或群體如何配置安排時間來從事各種活動。Demy (1974)認為:「生活型態是一種社會科學的概念,它是個人或群體特殊行為的組合,生活型態亦可視為分配的問題,即在有限的資源下,不同群體的人們如何分配其時間。」

Engel, et al. (1982)指出:「生活型態是人們生活以及使用時間、金錢的方式,反映出個人所從事的活動、有興趣的事物及對各種議題的意見。Hawkins, Best, & Coney (1992)指出:「生活型態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影響消費者生活型態的基本因素有行銷活動、文化、次文化等,消費者自產品購買決策獲取經驗來影響其生活態度。」別蓮(2000)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在社會上的生活與行為模式。由於個人資源的限制,必須對時間、精力及金錢有所分配,而在分配有限資源的過程中,又受到社會、文化、信仰、價值觀及個人性格特質等因素的影響,最後呈現出一個人的活動、興趣、意見、產品使用等生活行為模式。Hawkins et al. (2001)認為「生活型態就是我們如何過生活而言,是自我觀念的具體表現,由過去經驗、內心特徵和當時情境共同塑造成形,足以影響消費行為的各個層面」。

綜合以上學者對生活型態所做的定義,其相同的共同點為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配置安排時間、金錢來從事各種活動,為個人或群體特殊行為的組合。

生活型態消費行為心理測量學AIO變數市場區隔消費動機VALS II價值觀行銷策略數位科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